冷成金:《聊斋志异》与道德宿命意识

摘要:冷成金教授从感觉与解释的角度切入,详细的阐述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道德宿命意识的作用,讲解了雅俗的区别,介绍了情本体与我们价值建构的原则,最后通过《聊斋志异》中的具体章节阐释其中的道德宿命意识。

t01cbc74465ca29dfef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12/883569.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412/883573.shtml

今天我们讲的是《聊斋志异》与道德宿命意识。

一、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

首先,我们讲聊斋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感觉与阐释。从知网上搜聊斋,研究聊斋的文章有2433篇。从建国到1981年以前,以《聊斋志异》为题目的文章,大概也有3000多篇;不以《聊斋志异》为题目,但是涉及《聊斋志异》内容的论文,也有4000多篇。简单做了一下了解,这些论文中,没有人提到道德宿命意识的问题,这是我在10多年前出版的《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这本书里面提出来的,借这个机会把它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来解释一下。

为什么从感觉与阐释这个角度入手?今天在座的听众们,有年轻的朋友,也有稍微上一点岁数的朋友,我想尤其是稍微上一点岁数的朋友,他们对聊斋的感觉肯定和现在的研究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些也是我小的时候读聊斋的困惑,直到现在这个困惑也没有解开。就是为了了解这个困惑,我才提出了道德宿命意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感觉和现在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现在所有分析《聊斋志异》的文章,都不能说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或者讲只是说对了一部分,更深刻的没有说出来,我们就是要解释这个更深刻的东西。那么,到底是以感觉为本,还是以演释为本?

所谓以感觉为本,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你怎么想就怎么去做,用你的感觉去解释。还有一种思路就是看研究类的文章,这类研究文章可能读了以后,你觉得和你的感觉不相配不相符,那么你会觉得我应该相信人家的研究。

我们首先要看,什么是道德宿命意识?所谓道德宿命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把道德宿命化。什么是把道德宿命化呢?我们做理论很难解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牛郎织女的故事,天仙配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小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从思想内容上讲,劳动人民有美好的理想;从艺术特色上来讲,劳动人民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它深刻的含义绝不仅止于此,而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特性。

一个是道德宿命意识的负面作用。什么是负面作用呢?就是它给我们一种虚幻的承诺。牛郎只要恪守传统的道德,一切都会有的,没有孩子不要紧,没有夫人不要紧,人世都不给你不要紧,上天会给你的,此生不谐来世亦必可得。董永也是这样,卖身葬父不要紧,为人家打短工,扛长工也不要紧,你只要恪守传统的道德,一切都会得到回报。用现在的歌来讲,“可爱的孩子,美丽的妻子,一切一切都会有的”;列宁在1918年讲,“面包总会有的,一切总会有的,人生都给你来世亦可得”。它负面作用就是麻痹了你的斗志,让你不去觉醒。牛郎如果不觉醒,一生也只能为人放牛,而不会去开拖拉机;董永如果不觉醒,一生只能给人家扛短工,打长工,也不会去自办公司,这是它的负面作用。

这是我在十几年前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我把它叫做道德宿命意识,就是把道德宿命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随着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越到这个年龄越忠实于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这不完全对。其实在《中国文学历史与审美》里面,有两句话也点出了它的另一面,就是我们对道德的信仰,其实给我们提供了韧性,给我们提供了信心,给我们提供了价值归宿,对于我们民族的稳定发展,坚持不懈,它有着巨大好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十几年的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古代的东西绝不仅仅是糟粕,绝不仅仅是阻碍我们前进的东西。相反,它绝对有它的合理性,如果没有它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上这么多民族当中,唯一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一以贯之,而且到现在还呈现着蓬勃发展、复兴之势的民族,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历史和结果。我们的民族文化必定有它的合理性。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