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金:《聊斋志异》与道德宿命意识(2)

摘要:冷成金教授从感觉与解释的角度切入,详细的阐述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道德宿命意识的作用,讲解了雅俗的区别,介绍了情本体与我们价值建构的原则,最后通过《聊斋志异》中的具体章节阐释其中的道德宿命意识。

从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看,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精神归宿、价值归宿,给我们提供了家园感。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就可以有美好的生活,就可以让我们的历史,让我们的族类延续下去,这就是道德宿命意识的正面价值意义。简单地讲,这就是道德宿命意识。如果用理论阐述,就是把现实的道德上升到了绝对的高度。这个绝对的高度便是宿命,这个宿命是决定性的,它不可能在现实当中全部实现,但是它必然实现。

二、道德宿命意识的正负面作用

这些年,通过《论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中国人对于命的具体看法。对于道德宿命意识,我们可以先讲它的负面作用,随着问题的深入,我们会看到它正面、积极的价值意义。《聊斋志异》以其幻想的方式,来表现落魄士子的心灵世界,而使之得到了极重的体现,这种原形可以追溯到牛郎织女和天仙配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原初无非是“搜神”“志怪”,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但在后世却被极大的敷衍了。

《聊斋志异》当中表现出三种心态。我们批判《聊斋志异》,我们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误解,我们接受的传统文化无非是“五四”咀嚼过的一代,而“五四”咀嚼过的一代,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山东有个哲学家牟宗三,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把我们中国的哲学推向世界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了不起的。但是他基本的思想是错误的,和中国的传统是格格不入的。他说的恰恰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是西方的传统。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比牟宗三所讲的思想更加具有开放性,更加合理。

可见我们今天对于我们传统的理解,完全发生了变化。这个说起来就非常麻烦,也是我感动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在整个社会上流行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快餐型的文化,但是我们失去了辨别能力,就这样流传下去。不只是在社会上,就是在大学里也是如此,它根源还是来自大学。我们看对《聊斋志异》的批判,这是从负面文化的角度来讲,是十几年前写的自怜心态。

《聊斋志异》制造出了一个花妖狐鬼的世界。先不看这个,我们先看看,当落迫的士子在现实当中找不到黄金屋和颜如玉时,便心有不甘的到“罗刹海市”去寻找权势和富贵,到西湖和牡丹园中去寻找温柔之乡。我们一般这样来批判《聊斋志异》,说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为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落破的士子既找不到颜如玉,也找不到黄金屋。《聊斋志异》当中就有一篇,专门写一个士子就读书,在书中要找到黄金屋。结果书里面还真找出来了黄金屋,要找出颜如玉,书里面跳出个赵飞燕来,对这些读书的士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果从负面去看的话,就是他在这个现实当中找不到,然后就在幻想中去寻找,这是第一种心态,我们叫做自怜心态。

第二种心态是自安心态。自怜心态是基础,自安心态和自大心态是在此基础上的两种表现。由花精狐媚组成的女子群落,使落魄士人以及走投无路的文人,有了一个温柔富贵之乡作为归宿,运气佳者还可以得道成仙。凡是熟悉《聊斋志异》的,我想最熟悉的是像《青凤》《娇娜》《莲香》《红玉》《小翠》《白秋练》《香玉》这些篇章。我的书里面从这个方面说了以后,还从另一个方面讲,突破灵魂栅栏的诗情幻想。比如说我刚才说的,我们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我们说《诗经》,什么是《诗经》?这个问题就问倒一大批人。我问什么是诗经?诗三百不就是《诗经》吗?可那是《诗经》吗?影响你的《诗经》到底是哪个《诗经》?到底是孔子以前的作为民歌的《诗经》?还是到了汉代,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诗经》?还是朱熹过去读的《诗经》?还是在座的各位读中学乃至大学的时候学到的《诗经》?这说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一般来讲,我们受影响比较大的还是汉代的《诗经》,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诗经》。但是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化,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极端化了。

比如说我们基本就是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七月流火”这三篇。“七月流火”本来是古先民随着自然的节奏跳舞的一种诗兴的生活,被我们解读成奴隶制社会,而我们中国根本就没有西方的奴隶制时代。在我看来,它不可能有古罗马的决斗场。如果有那个,秦始皇看完了,第二天就会被刺杀,为什么?这太不人道,当然有殉人的另当别论。这些我们说起来话长,因为我们的很多东西是错的,我们了解的《诗经》就是阶级斗争的诗经。我们了解的《聊斋志异》就是《梦狼》《狼三则》《席方平》《促织》,但是《聊斋志异》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不是这些,是突破灵魂栅栏的诗性幻想的爱情篇章。这些爱情篇章不仅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它具有永恒的文化启示作用。

可是这一点直到现在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也正是我在做的东西,像《青凤》《娇娜》《莲香》《红玉》,最典型的就是《莲香》。一个士子考不上大学就一直在复习,那个时候他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一条路。而我们今天是多元化的生活,我们还是很幸福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尽管不一定是罗马,但是总是有路可走的。但在那时候只有一条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出路,而且清代的考试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贡试)、殿试,真正考下来要十几年。所以郑板桥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考了三朝。考不上怎么办?复习,继续参加考试。复习的时候穷困潦倒,古人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结婚是正常的,可是考生很可能就二十多岁还没有结婚,那怎么办?非常寂寞,于是就想象出很多的事情。《莲香》就是一个叫李氏的鬼和一个叫莲香的狐,两个人争相去趋奉这个书生的故事。我们从反面看,的的确确这是文人的一种瘾,这就是文人的画饼充饥,这就是自安的心态。这些书生不仅在现实当中无权无势,也没有健康的体魄,就靠幻想的方式来完成,用说贾宝玉的话叫意淫,就是自大心态。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