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金:《聊斋志异》与道德宿命意识(5)

摘要:冷成金教授从感觉与解释的角度切入,详细的阐述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道德宿命意识的作用,讲解了雅俗的区别,介绍了情本体与我们价值建构的原则,最后通过《聊斋志异》中的具体章节阐释其中的道德宿命意识。

政统、学统和道统,老百姓、知识分子和最上层,它是这样一个运作关系。我们的文学也是这样,它是由最下层的民间传说,口头故事,到中间层的戏曲、小说,然后再到最上层的诗词。最上层的诗词,除了极少数的像苏轼讽刺新法的诗歌以外,那个时候的反动诗歌没有,但是反动小说却多的是。最典型的反动小说就是《水浒传》。还有很多的反动戏曲。我说的反动,就是当时统治者认为它是反动的,是这个东西和上层形成了对峙。最下层的民间传说、口头故事等等,只能把最下层的想法,通过李贽、徐渭、汤显祖这些文人的笔写出来,和上层的禁锢的政治历史形态形成了对峙。

我们的文学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运作的,因此哪些是俗文学,哪些是雅文学,就不是像我们刚才从阴阳家的角度去区分,而是从传统社会运行机制来分类,这样雅和俗就比较深刻了。但是最深层具有根本意义的还不是这种分法,而是文化。这就要涉及到我们刚才讲的道德宿命意识了,要把我们心中最隐秘的感觉给解开,这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

1993年的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改写中国思想史的(一本著作)。其中有一篇《性自命出》说,“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这几句非常重要。然后注意这段话:“诗、书、礼、乐,其始皆生于人。”“理其情而出之,然后复之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也。礼作于情,或兴之也。”提出了道始于情的思想和天、命、性、情、道、教的理路,这个理路的提出,基本就揭示了中国文化暨中国哲学文化的基本特质。

刚才我说,牟宗三说中国人从恻隐之心、良知是客观存在谈起,那连朱熹都不如,那基本是康德的思想,不是中国的思想,起码不是朱熹以前的中国哲学的思想。朱熹的思想有巨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很多根本性失败的地方,后来很快就被解构了。

     三、何谓天、命、性、情、道、教?

何谓天、命、性、情、道、教呢?天是什么呢?天是宇宙物质的总和,是宇宙总体,是物质与超物质,情感与超情感的总和,是物质情感化,情感物质化的统一体;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最终的物质精神的依托;它拒绝理性分析,只要情感认同;它是绝对的,但它又不是超验或先验的,它的绝对性是由经验积淀而来的,它与现实情感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天。我们中国人一般所说的天,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该做这样的解释。天是宇宙总体,随着现在天文学的发展,太阳系的起源,连宇宙边缘的星座都被我们发现了。

我们古人意义上的天不是这个。是什么?是宇宙的总体,宇宙也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物质与超物质,情感与超情感的总和。什么是情感与超情感呢?比如说吃饭你觉得很香,这叫情感,但你又不是为吃饭而吃饭,这叫超情感;你工作是为了挣钱,但是你又不是为挣钱而挣钱,你还要在你的公司里寻求价值和意义,这叫超工作,这就是情感与超情感的统一体。开个玩笑说,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吃饭,那么你就是猪。其实猪也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它是为了延续族类而吃饭。我们经常讲的执着与超越就是这个意思,既执着于吃饭,不能因为超越了我就不吃饭或者故意岔饭。你要吃饭,甚至还要吃得好,但是又不是为吃饭而吃饭,这就是情感与超情感。物质与超物质也是这样的。我们说,桌子它不单纯是物质,它还有物质以外的功用,比如说它还可以做讲台,椅子可以坐,这就是超物质。宇宙就是这样的,有它的物质性、情感性,但是也有它的超物质性、超情感性。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