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金:《聊斋志异》与道德宿命意识(6)

摘要:冷成金教授从感觉与解释的角度切入,详细的阐述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道德宿命意识的作用,讲解了雅俗的区别,介绍了情本体与我们价值建构的原则,最后通过《聊斋志异》中的具体章节阐释其中的道德宿命意识。

我讲这个的时候,特别地恐惧,恐惧在哪里?这不好理解,为什么不好理解?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基本就是西方的思想,我们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年轻朋友们的脑子里基本是没有的。通过读书,我觉得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怎么了解它都不对。到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我们中国古代不是这样的,物质与超物质的统一。你会说,这个东西不可理解,要么是物质,要么是超物质,怎么是二元对立,二元不相容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太极图,阴鱼与阳鱼互抱,首尾相接,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阴阳彼此不分,但是它又有阴阳,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但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就告诉我,阳鱼和阴鱼彼此能分。它怎么能二元对立?它无法二元对立,它是有二元,但它不是对立的,是二元融合。

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我们感觉宇宙既是物质的又是情感的,是物质情感化、情感物质化的统一体。天就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最终的物质和精神依托。为什么说中国人死了以后,一定要埋到地里,尤其在主流文化当中,搁到八宝山一个架子上,你老觉得是一个商品,对不对?那是孤魂野鬼,没有家园。所以物质依托和精神依托的合作,它拒绝理性分析。不要去分析它,它没有道理好讲。就像中国人从来不问“是什么”,问“是什么”,那是理性追求的目标。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非理性的,非理性不是反理性,你不要以为理性就是万能的,就是永恒的,理性恰恰需要突破,而且理性的局限性比非理性还大。我们不问“是什么”,我们也不问“为什么”,“为什么”是宗教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只问“怎么样活”“怎么样做”,“怎么样做”恰恰把“是什么”和“为什么’给涵容了,给解决了。我们只要在“怎么样做”里面执着于现实的生活当中,执着于从现实的情景当中来体会“是什么”,来解决“为什么”,而不是离开了现实去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社会发展到现在,理性的局限越来越大了,我们越来越看重理性的局限,而这种非理性的实用理性的方式,却越来越显示出其的优越性。它拒绝理性分析,只要情感认同,因此是绝对的。但是这些绝对又不是康德意义上的超验或者先验。什么是超验呢?上帝就叫超验,超验这个东西你是不能追问的,是不能认识的。什么是先验?先验是先人的经验而存在的,它对于现实的经验具有指导作用,但是它先于经验而存在。中国人也不是先验的,它的绝对性是由经验积淀而来的。就是说,“天”的这种绝对性,是我们的生存经验一点一点地积淀起来的。所以我们相信它就好了。为什么相信?相信祖祖辈辈的积淀,你说那不对,这东西我得问清楚,你有本事问清楚吗?“未知生,焉知死?”你要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解决,而是靠探讨去解决问题。所以说,它与现实情感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命?命自天降,命具有个体意义上的无定的偶然性。但命因天降,因此它必然具有超越偶然的品格,命它有两个品格:一个是偶然性,是不可把握的无定的偶然,但是这个无定的偶然又不是纯粹的单一意义上的偶然。因为对于个体来讲它是偶然的,但是这个个体是置于总体之中的。对于总体来讲,它又有着超偶然的必然的品格,因此人类总体必然谓之“天命”。你个人有没有必然我不知道,但是人类总体它是有必然的。所以在讲《论语》的时候,我们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人未必是生来爱学习的,但却是生来必须学习的;人未必是生来爱笑的,但却是必须笑的;人未必生来是性善的,但却是必须性善的;人未必生来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但却是必须有价值和意义的;人未必是生来就快乐的,但却是必须快乐的。这里说的是人类总体的必然,那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你不学习,人类就要灭亡;你不性善都性恶,他必然要灭亡;你不笑,他也要灭亡;你没有价值的话,人就成了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那是我们自己立起来的,所以对人类总体来讲,有他的必然性。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