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金:《聊斋志异》与道德宿命意识(7)

摘要:冷成金教授从感觉与解释的角度切入,详细的阐述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道德宿命意识的作用,讲解了雅俗的区别,介绍了情本体与我们价值建构的原则,最后通过《聊斋志异》中的具体章节阐释其中的道德宿命意识。

我的思想来自于李泽厚。我基本上不出去开会,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是天天读书。读了那么多的书,我觉得还是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后来我发现了一个人,就是李泽厚先生。他的著作《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类总体,或者叫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度”的本体性,在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这本书里都能找到。他的东西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底子、康德的方法、中国文化的特色三者结合起来。他的著作和思想对于解释中国文化,为人类提供有益的启示,起了巨大的作用。

了解并且奉行这种必然叫做知命。君子有三畏:第一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这种必然性,知道并奉行这种必然性就叫知命。这种人叫做君子,所谓君子知命。如果将人类总体必然机械地照搬到个人命运上,谓之宿命。这句话非常重要,什么意思?作为人类总体来讲他必然是这样的。比如说必然美好,必然光明,必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作为一个有限的个体来讲,他却未必这样,甚至他不这样,甚至恰恰相反。按康德的观点讲,他必然相反。什么叫必然相反?叫德福不能相配。德就是我们的道德,福就是我们的感性享受,就是吃喝玩乐。道德和幸福是不能相配的,幸福越多的人道德越少,道德越高的人幸福越少,二者不可得兼。在中国主流文化评价系统里面,就不可能二者得而兼之,鱼与熊掌兼得,那不可能。这一百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德,一部分是幸福。拿出一分的道德,你有九十九分的幸福;你有了九十九分的道德,就只有一分的幸福,德福不能相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对于人类总体来讲,德福是相配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讲,它未必相配,甚至恰恰相反。

可是我们往往都是普通人,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不多,孔子就是那种给官不做,宁愿去流浪的人,这样的人很少,我们都希望德福能相配,这就是道德宿命。简单地讲,这就是俗文化。雅文化是知天命而奉行天命。像孔子那样,我知道德福不能相配,我恰恰就这么奉行了,我知道现实生活里不可能有回报,我悲剧性的命运我很清楚,我也不后悔,我选这条道路,就这样干下去,这只是孔子。而绝大多数人呢?知道悲剧性的命运,但是他希望有回报,他把人类总体东西拿回来,拿着自己的一生,这叫道德宿命,这叫俗文化。这是天、命。

那什么是性呢?了解并奉行这种必然叫做知命,所谓君子知命,谓之宿命。就总体或长远来讲是善有善报,但对具体来讲未必就是。君子知命是指,君子对人类总体的光明前途与个人为实现这种光明前途,而必然遭遇个人命运的坎坷,有着清醒的认识,然后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它这个“性”是喜怒哀悲之气,此性喜怒哀悲,具有很强的动物性色彩。比如说我是人,我就是百分之百的人性?不对,一个男子看见一个漂亮的姑娘,人人都想多看一眼,这就不完全是人性,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动物性。哪个女士打扮得很漂亮,故意到街上走,追求回头率,也未必全是人性,也有一个很强的动物性。

人性本来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动物性,另一部分是社会性,二者按照不同的比例,不同的方式,彼此消涨融合,即人的自然性。“性”需要在“命”的指导下人化,即将喜怒哀悲的内容人化。你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强盗,你不会爱她。如果你没有人化呢?你也许会爱她。就是这样,所以在“命”的指导下,把“性”的内容给人化了,祛除其纯粹的物欲的一面,明辨善恶,充分培养人性心理。此种人性心理的显现便是“情”。

天、命、性明确了,喜怒哀悲这个东西你要把它人化,人化了才叫性,“性”显现出来叫做“情”。所以刚才《郭店楚墓竹简》里面讲了,“道始于情”,由这种“情”而产生的社会规则便是“道”,它的顺序极其好。这是个根本,离开了这个就是错的,我们都讲情生于道那是错的,道是生于情的。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