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德:漫谈《水浒传》(2)

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刘世德教授带我们走进水浒的世界,解惑《水浒传》有关作者、版本及内容上有待考究的问题。

一、《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首先我们谈作者问题。作者问题有很多说法,有些稀奇古怪的说法我们可以不必理会。像现在我举出来的,有个藜光堂刊本,它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一个姓姚的,这是不可靠的,没有任何根据,是那个书商随便乱题的。我们知道,明朝出版界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乱题作者。这个藜光堂刻本说是姚宗镇写的《水浒》就属于这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说法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不计。《水浒传》的作者一种说法是罗贯中写的;第二种说法是罗贯中、施耐庵两个人合写的;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写的。这是关于《水浒传》作者的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怎么看?我们介绍一下。

最早的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明朝很多书里边都是这么说的。那么我这里就列举这几种明朝人写的笔记,也是很流行的、比较有名这些文人写的,他们都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这里边有《七修类稿》《西湖游览志馀》《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茶馀客话》《也是园书目》,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施耐庵跟罗贯中两个人合写的,名次的排列,施耐庵在前,罗贯中在后。这个不是见于那些笔记,而是见于明朝人所著录的书目里。还有就是有些明刻本的《水浒传》里边的题名写的是两个人。再有就是有些《水浒传》版本的序文里面说是施罗二公所写的。这是第二种说法。这里边值得注意的、最早的,是明朝人嘉靖年间一本书叫《百川书志》。它里边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叫做“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再有就是有两个刻本,这两个刻本里说“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这个是在现在认为比较早的,不是第一早也是第二早的,一个所谓的“嘉靖”残本,这个“嘉靖”两个字要打引号。下边我们再举三种本子,这三种本子里边有序言,这序言里边都说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写的。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在一些明刻本的序言里边或者是明刻本的题书里边,讲的是这两个人合作写的。这第二种写法就有缺点,缺点就是没有交代清楚他们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个关系。光从这两个人的名字来看,施耐庵在前,罗贯中在后,两个人谁是主谁是次,没有讲清楚,但是我们猜测,写在前面的人、排列在前的人,应该是主要的作者。排列在后边的人,应该是次要的作者。次要的作者也许起的就是一个编辑、订正、校刊、整理的作用。至于他是次要的作者,有没有参与创作?参与创作又是怎么个情况?光从这两个人的题名看不出来。

清朝有一个叫徐渭仁的人,他说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写的,这个说法不可靠。不可靠的原因在于,它是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出来以后才可能产生的。在这个之前,不可能把《水浒传》一分为二,前边是七十回,后边是五十回。在金圣叹之前不可能产生这种说法,所以这个说法也是很晚的,也是不可靠的。

第三种说法,也是现在我们最流行的说法,大家都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施耐庵。这种说法也是明清两代的笔记小说里边讲的。明末清初的刻本,主要是金圣叹的平本。也就是说把《水浒传》的作者归为施耐庵一个人主要是金圣叹的影响。因为金圣叹的版本就是这么题的,所以现在搞的妇孺皆知。

实际上,根据我们看到的比较早的《水浒传》版本,它的作者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施耐庵,一个是罗贯中。这两个版本,一个雄飞馆刻本,一个贯华堂刻本,都是明末清初的本子。就解释一下,明朝人最早的本子上头两个题名,一个是说施耐庵的本,一个说是罗贯中编次,一个是说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本”这个“的”,就是的的确确的“的”,也就是真的意思。“集撰”就是撰写的意思,因为这当中有一个撰字,也就是写作。那么从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我们认为,可能主要的执笔者、主要的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只是一个编者,是一个整理者,而不是一个主要的创作者,有部分内容也可能是他写的,但是他是次要的作者,主要的还是施耐庵。不能够像金圣叹那样,把这个作者全部归功为施耐庵一个人。这也是现在的一个流行看法,我们要对这个看法,进行一点小的更正、小的补正。所以我是说了这么两句话,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不含糊的承认,罗贯中参与了创作,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现在一般是抹杀了罗贯中对《水浒传》的贡献。所以我的说法分为狭义的说法和广义的说法两种。从狭义的说法上讲,《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施耐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合作的产物。

二、《水浒传》有哪些版本?

现在我要讲第二个问题版本问题,因为《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都有版本问题,而且这个版本问题都很复杂,其中《水浒传》尤其复杂。关于《水浒传》的版本,我准备讲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介绍一下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水浒传》刻本是什么;第二个问题,过去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水浒传》的版本可以划分为几个系统或者是几种类型;第四个问题,《水浒传》有繁本和简本的区别,怎么区别它是繁本或者是简本,标准在什么地方;第五个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是繁本先有还是简本先有。有的学者,比如鲁迅,他认为先有简本,由简本发展到繁本;有的学者,像郑振铎、孙楷第认为是先有繁本,后来是才产生了简本。我想讲一下这个,能不能够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因为鲁迅也好、孙楷第也好、郑振铎也好,他们或者是没有举出任何证据,或者举的证据只是个别的,证据的说服力也还不是很强,还不是很够,所以这个问题还需要重新来谈一下。

最早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

现在就讲第一个问题,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呢?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版本是两个,一个叫《京本忠义传》,非常可惜,它是一个残页,只保存下来两页。还有一个是所谓的嘉靖本,它保存下来是五回和八回。

我们先介绍《京本忠义传》残页。它只残存了两页,这两页是卷十的第十七页,相当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水浒传》的第四十七回,还有一页是卷十的第三十六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五十回。这两个残页都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我在这里附带要讲一下,为什么经常《水浒传》《三国志演义》有残页保存下来,而不是完整的书保存下来呢?残页保存下来主要是两个地方,一个是我们国内,一个是欧洲。日本保存的完整的古典小说比较多,很少听说他们保存了古典小说的残页,为什么?原因有两个,在我们国内来说,过去对小说不重视,经史子集那才是正统的文学,小说那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因此那个书不被重视。随便一看,看完了随便一扔,你看我看,那个书全磨损了,磨损了以后就认为没什么保存价值。那个时候的人,收藏经史子集诸多版本是风气,很少听说有收藏小说戏曲的。我们知道,这个线装书装裱起来每一页里边要衬一张纸,因此这个小说散开来的的残页,就衬到这些经史子集里边去了。那么这些书只要保存下来,里面的残页就随同保存下来了。这些残页过去不被重视,认为只是一个残页,不很重要的,可是今天被我们发现了。

我举个例子,有一个《三国演义》的残页,它保存在什么书里面呢?《陶渊明集》,《陶渊明集》的这部书里边有很多衬页,其中就有两页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是这样,也是在衬页里发现的。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