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德:漫谈《水浒传》(4)

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刘世德教授带我们走进水浒的世界,解惑《水浒传》有关作者、版本及内容上有待考究的问题。

过去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什么?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过去最流行的《水浒传》的版本是什么。过去最流行的是金圣叹本。在清代三百多年以来,它独霸了《水浒传》的图书销售市场,所以说它是最流行的。以至于很多人只知道有金圣叹本子,不知道有其他的本子。金圣叹本子保留了七十回,加了一个尾巴,把七十回以后的全删掉了。那么他还做了很多修改,这些修改都是根据他对农民起义的理解认识,他对宋江这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比较多的、或大或小的修改。金圣叹的评本有功有过,他的功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他的评语有很多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个对于广大的读者怎么阅读《水浒传》,怎么理解《水浒传》的内容,怎么欣赏《水浒传》的艺术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另外,《水浒传》最精彩最动人的内容和情节保存在前七十回当中,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金圣叹本子保留了《水浒传》当中最精彩最动人的那些部分,也是这一部分打动了读者,使得读者对《水浒传》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说他是有功的。同时,他也是有过的,过就在于他不尊重原著,他进行了修改。而且有些修改是别有用心的,就是他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他对宋江这个人的看法,有些故意的修改应该说是有问题的。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水浒传》过去。

《水浒传》的版本分为几种系统?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水浒传》的版本究竟分为几种类型、几种系统,它的版本的复杂就首先表现在这一点上。分回就是林林总总好几个,五花八门。我们看,拿“回数”来分,现在保存下来的,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水浒传》有一百回的、一百二十回的、七十回的、一百零四回的、一百一十回的、一百零六回的、一百一十五回的,包括一百一十三回和一百一十四回,还有一百二十四回的,光是用“回数”来说就这么复杂。另外还有不分回的,或者是分卷的。说了这么多,有些是不重要的,有些是重要的。拿重要的来说,就是几种一百回本,我认为一百回本是最早的。也就是说施耐庵和罗贯中原来所写的,就是一百回本。除此以外,全是后人修改、后人增加的。一百回本是最原来的、最原始的,首先就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刚才我说的那五回加三回,八回的那个残本,除了残页以外,完整的以这个为最早。其余的有《天都外臣序本》保存在北京大学,《容与堂刻本》,还有日本的《林九兵卫刻本》,这个刻本也很重要,它只保存了二十回,它也是比较早的。而且里边有批语,它的批语和现在保存下来的,李卓吾的批语不一样,李卓吾的批语,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三个版本,一个是一百二十回本,一个是一百回的《容与堂本》。为什么两个本子都保存了李卓吾的批语而彼此不同?这其中一定有一真一假,或者甚至于两个都是假的。那么现在我们知道有第三种,李卓吾的批语和前两种都不一样,就是这个《林九兵卫刻本》。那两种李卓吾的批语大家都知道,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只有这个《林九兵卫刻本》二十回,是很多学者不知道或者是没有看到的。

再有就是钟伯敬的评本,钟伯敬的评本现在保存在日本,是《四知馆评本》。还有就是《大涤馀人序本》《芥子园刻本》。《芥子园刻本》也保存在日本。我们有很多小说的刻本,没有保存在我们中国,保存在日本,还有保存在法国的最多,使得现在我们有很多学者没有条件研究。最近条件好了,和日本来往多了,可以看到它的复印本,可以托日本学者给我们复印,在以前是不可能看到的。

那么什么叫简本,什么叫繁本呢?繁本和简本分别的唯一的标准是看文字,不是看情节,这一点连很多学者都没有搞清楚。简本情节要比繁本多,那就是不能看情节,但是它的文字比繁本少,所以必须以这个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它是简本还是繁本。以文字的繁简多少来判断它是繁本还是简本,而不是以情节的多少,故事的多少来判断,这一点很重要。繁本就是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和七十回,你别看七十回,回数很少,它的文字是繁本,除了金圣叹修改的个别的地方以外。简本就包括那些奇奇怪怪的回数,什么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这些奇奇怪怪的回数都是简本。那么里边最接近于施耐庵和罗贯中的是一百回本。我们说它是最接近于原本的原貌,而不敢说它是最接近于原本,因为原本究竟怎么样,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告诉大家,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原本,只能发现刻印的最早的本子。

这一百回本里边最重要的就是《容与堂本》和《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已经有影印本了,《容与堂本》是现在保存下来刻印最早的刻本,是万历三十八年。因为在这个本子的序后边有这么一行字,杭州一个姓孙的所写的,他的署年是万历三十八年,这是最早的。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天都外臣序本》。天都外臣的序写在万历十七年。那么“天都外臣”是什么人?沈德符说这个人就是汪道昆,安徽人,著名的戏曲家。但是现在我们还找不到其他的更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如果我们相信沈德符的话,那么就是汪道昆。因为安徽有天都山,我没去过安徽,我不知道这个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反正是安徽有一个天都山,所以这个汪道昆是安徽人。他起的笔名叫天都外臣,这个书有一点要向大家特别介绍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本书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那它是不是万历十七年的原貌呢?不是的!郑振铎已经指出这个问题,说这里边有很多是补刻的,补刻的这些书页是康熙年间的,也就是说这部书不完全是万历十七年,里边有很多康熙年间补刻的那个页,那个页的版线底下写了“石渠阁补刻”。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万历十七年不可靠呢?聂绀弩在解放以后研究《水浒传》的版本,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过去郑振铎以及其他人没有提到的。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本子的序言最后一行和后面的那行被人家残掉了,最后的一行只留了几个笔划,这个笔划让你能够看出来是万历十七年,万历年间。那么这就使人怀疑。聂绀弩就指出来,怀疑这是书商做的手脚,他想用清代的刻本来冒充明代的刻本,来卖一个好价钱,那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这个书是万历十七年的刻本,因为序是那样写的,但是有清代石渠阁的补刻。另外这个万历十七年还可以值得怀疑,因为那几个字被残了一半,留下来的痕迹让你联想到是万历十七年。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年月残掉一半呢?这里边就是有人在做手脚?这一点也很重要,所以不能够完全地相信是万历十七年的刻本。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