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领导中国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习近平时代》选载:领导中国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领导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期待一个怎样的领袖?

有学者说,社会公众对领导人形象的公共期待大体有三条:崇高期待、才资期待和平民期待。具体到中国,崇高期待,可以理解为从古代中国延续至今的“内圣外王”的儒家道统,领袖首先必须有圣人般的道德自律,并且敦厚沉稳、从容有度,同时还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义与德政;才资期待,即要有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要能汇聚并合理配置政治资源;平民期待,即要有百姓情怀,切实了解民众所需,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总会有人提到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那句话: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超越自己的利益,代表其他各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民众所期待的领导人,百姓情怀只是其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因为“爱惜羽毛”而束手束脚,而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担当,还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娴熟的政治技能。

有学者曾这样分析改革家邓小平所拥有的三种政治资源:第一,他是一个元老派,不同于历史上大部分改革家是少壮派,他具有丰富的体制内政治经验,有着敏锐的政治分寸感与行动的边界意识;第二,他具有极高的政治威望与号召力;第三,他具有丰富的组织资源来建立改革动员体制。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今天的复杂局面,什么样的领导人才能恰当应对?他又必须掌握哪些政治资源?

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位分别在中共执政的前后30年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经常被拿来与习近平做比较。

你可以把这看作公众的深切期许,也可以视为中国发展至今,急需在“猫论”“摸论”之上加强顶层设计的时代呼声。

在执政一年内基本掌控局面,迅速推出新理念、设置新议题,并在国内及国际上引起极高关注,习近平做到了。回溯其来路,可以看到他有这样一些特点。

其一,有铁腕,敢担当

那个旧棉衣腰间扎一根导火索、带头踩在冰冻的泥泞中劳作的农民,那个“凡事一定要画一个句号”的青年军官,那个认定“有时候拍桌子是必要的”“要干就干成”的地委书记,还有那个整顿官员作风时表示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中共总书记——这种如磐石一般沉静的坚定,在习近平的人生中不断强化。

其二,取中道,善平衡

尽管铁腕,但习近平的脾气却是不温不火、务实理性的,从不咄咄逼人。老友说他是“含笑进取的改革者”,同僚说他“没说过重话”。

新华社记者赵德润曾在习近平仕途起步之时采访他。他说,习近平成为党的领袖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并不偶然。“从正定的政治起点,到他以后在福建17年的历练,都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怀非常开阔,非常善于团结人,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特别是能够宽容犯过错误、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个一般人做不到。”

善于团结人、善于平衡,这应该说是习近平得自父辈的一种政治家传统。有人对“红二代”有非议,也有人会类比美国、日本的政治家族,认为“红二代”更熟悉政治逻辑,更善于驾驭政治资源。

这也许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在习近平身上,人们能看到一种超常的分寸感和平衡能力。比如,他在正定强力改革,而对老干部的悉心照顾,显然消解了很多摩擦力。这既是发乎真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本领。

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对改革方向的选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意味着要通过中道与理性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把改革引向更深层,进而解决中国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