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园林绿化工程土壤检测率仅三分之一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园林绿化施工及绿地养护管理的质量水平,早在2012年,本市就专门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制定了地方标准。
该地方标准中,对土壤pH值、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指标的限值做出明确规定,并指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应满足园林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不应混入各类侵入体(包括碎石、砾石、瓦片、碎砖块、陶片、玻璃、金属遗物、三七灰土、沥青混凝土、石灰粉煤灰混合料等)”。
但是,由于该地方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性,很多施工单位在开展园林绿化以前,并没有对土壤质量进行检测。
据了解,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是承担土壤检测工作的科研单位,自2010年对外开展检测以来,平均每年只有200多家(次)的委托检测(包括初检和复检)。这与本市全年新建园林绿化工程总数相比,检测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另外,从检测结果来看,初次送检的“原状土”绝大部分不合格,主要问题出现在pH值偏高,有机质缺乏,水解性氮含量不足等。
对话
“土壤复检的样本 出现过‘调包’情况”
对话人: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主任 王艳春
北青报:栽植苗木前为什么要做土壤检测?
王艳春:土壤里缺乏某些物质,如果不在前期检测出来并加以改良,种植苗木后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了。比如有机质,它既是土壤的营养库,又是土壤的肌肉系统,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透水性、蓄水能力等都有影响。有机质含量很难通过后期追肥来提高,必须在栽种苗木前进行土壤改良。
北青报:除了检测率低,土壤检测还有哪些问题?
王艳春:我们最关心的是土壤检测报告出来了,施工方能否根据检测数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真正把“改良土壤”这项工作落实到位。由于土壤检测不是强制性的,很多时候,初次检验完成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由于我们不是施工项目的监理方,不参与现场取样,属于委托检测,只对“来样”负责。曾经出现过土壤复检时,送过来的样本是经过“调包”的,不是实际绿化用地上的土壤,最终检测合格了。对于这些情况,我们也感到很无奈。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土壤检测,加强监管,从而有效提升园林绿化质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