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艳: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灾荒救助

温艳: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灾荒救助

灾荒救助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把“赈济灾荒”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内容。1939年4月4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把“救济难民灾民”作为主要施政方针。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枢,因此,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实施的灾荒救助与备荒政策,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当今救灾、防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灾荒与边区政权

抗战时期是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的频发期,据不完全统计,1939—1945年中,边区农田受灾面积达2553.7万亩,损失粮食123.3万石,受灾人口160万人次。因边区地瘠民贫,每次灾荒的发生,都导致当地居民生活困难,甚至发生饥荒。如1941年春陇东分区大旱,当地灾区居民每日两餐“多系吃苦菜、蒿头子、榆树皮,掺一些五谷面和食”;1943年春荒时期,镇原县大部分居民发生缺粮食与草料现象,饥民占居民总数的37.9%。

灾荒给边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居民逃亡严重。1941年旱灾中,环县洪德区有240家灾民无法生活,逃荒到曲子、庆阳、华池等地;1942年春荒中,盐池县百姓纷纷外逃。二是社会问题严重。一些地区发生灾区人民抢劫公粮、合作社、乡政府的严重事件,如1942年青黄不接时期,安塞县第六区公粮、合作社、乡政府被当地民众所抢,同时,志丹也发生群众抢粮与骚乱事件。三是被政治土匪利用。1939年春环县发生严重旱灾,受国民党支持的政治土匪利用环县政府在征粮、征兵中存在的问题,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1939年底至1940年初发动叛乱,县北中共政权的4个区政府和14个乡政府被破坏,还有学校、合作社遭到抢劫,损失不少粮食、公粮代金、枪支等。这是抗战时期发生在边区最严重的政治事件,说明灾荒使中共基层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