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正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灵魂及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

覃正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灵魂及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利益结构发生深刻调整,与之相应,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出现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也就是说,除集体主义价值观外,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等都有一定的市场。学界有人公然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主张抛弃集体主义价值观,倡导个人主义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德治国”方略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必须正确认识的重大问题。

首先,“以德治国”方略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治国”方略是在2001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央之所以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以德治国”,并一再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根本原因在于当今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太令人满意。由于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不断加剧,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不断凸显,致使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受到巨大挑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的道德价值观却一直未能总结提炼出来,以致相当长一段时间出现了道德价值观的真空,而这种新的道德价值观特别是新的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使得“德治”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极大地削弱了“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的确,历史上国家的治理、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国家政治特别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则是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德治社会,这种德治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简便易记又能体现其实质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纲五常”等就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先人们从娃娃抓起,自小就进行背诵、考试,可谓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开始或许不理解,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断地加深理解,逐渐形成心中的“道德律”,而后自觉地践行,以致成就了世界上的“礼仪之邦”和德治典范。由此可见,要更好地发挥以德治国方略的作用,必须提炼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没有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国家就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支军队就缺少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一个人就没有力量源泉和政治灵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精神家园的源流丰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来之不易。自从“以德治国”方略提出以后,2001年9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党的十六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概括为十条基本经验之一,并将其作为新观点首次写进党章,充分显示了“以德治国”的极端重要性。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理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当代中国公民所需要掌握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但客观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一个普通公民而言,要全面把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出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更加精辟便于记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和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然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讨持续进行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党的十八大才正式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必将加快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当代中国人道德状况的整体提升。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核。众所周知,道德是调整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道德和具体的道德规范,还要包括国家和公民的理想信念、社会的价值目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以精炼的话语涵盖了“德”的本质内容,因而成为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核。

作为“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严密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规范:一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二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三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应的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的规范分工明确,但又不宜加以固化,如果看不到其内在联系,则不能完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具体而言,就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离不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支撑,更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的亲身践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离不开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指引,也离不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和谐是人与自然相处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这本来就是第一个层面价值观中所包含的,是第二个层面价值观中所内蕴的,还是第三个层面价值观中关于友善(友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友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友善)的必然要求;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第三个层面中关于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离不开第一个层面中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设定,比如“爱国”就是具体的,必须围绕国家发展目标去努力,也离不开第二个层面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指引。因此,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做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规范有机的统一,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共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性的统一;既涵盖了党的理想和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又规范了公民的价值追求和认知共识;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有对西方文明的科学借鉴,可以这样说,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向新阶段,达到新高度,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以德治国”表面看来只是一种“治”术,但从“以德治国”中“德”的要求来看,则是一种对道德信仰的追求与塑造。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信仰。

再次,“以德治国”的关键是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依法治国”彰显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和刚性的治国方式,那么“以德治国”体现的则是一种价值理性和柔性的治国方式,只有两者相结合,刚柔相济,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实现国家的治理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落实“以德治国”这种柔性治国方略呢?关键是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着力于培育。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任何强制方式显然是不会长久管用的,因为人们的价值理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是很难用一蹴而就的简单方式来解决的,必须采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人们的自觉信仰。“倡导”,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柔性方式,因为既然是“倡导”,就意味着不是用强迫命令的方式加以灌输,而是通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以便于人们在学校、家庭、企业、机关等各种场所进行学习研读,时刻牢记心中;通过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章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长期的积极的有效的宣传,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只有经过精心培育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从而引导不同阶层所构成的人群形成价值共识。二是要专注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只有使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成为每个公民的自主选择与自觉践行,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三是要注重于示范。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和先进模范要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些人的率先践行,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模范与榜样。唯其如此,“以德治国”方略才有实施的坚实基点。四是要贯彻于制度。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司法行政行为,才能扩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实。据悉,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将发布。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以公民身份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对于落实诚信价值观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价值理念树立了主流价值理念,为多种价值思潮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多样的价值追求寻找到基本价值共识,因而成为“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核,必将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④⑤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项目编号:13BZX07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