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开展“两学一做” 加强党性修养(3)

李军:开展“两学一做” 加强党性修养(3)

三、把“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两学一做”的修养境界

孔子曾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天地之规律,所以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都不违反规律、规矩,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两学一做”中,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孜孜以求这样的境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以达到身与物相通,心与物相谐,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欲念沉沦,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现实生活中,种种“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错误看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欲”和“矩”的关系:从心所欲,非得逾矩;要不逾矩,就没法从心所欲。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八项规定”颁布以来,有的人还想像过去那样,公款消费、四处逍遥、无所顾忌,当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于是就感到不习惯、不自在、不舒服,认为无所措手足,甚至感到很苦恼。之所以会这样,说到底是把个人“欲念”凌驾于党纪党规之上,心中缺乏“戒尺”和“规矩”的表现。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本之策还是要不断修炼自己,努力使内心的操守同党的规矩融为一体,让“欲”与“矩”高度统一,使自己在“不逾矩”中感到快乐、舒服和自由。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管住“欲”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底线。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健康的欲望,如求知欲、成长欲等积极的欲望是应当得到提倡和鼓励的。而趣味低下的欲望,如权力欲、金钱欲、美色欲等,只会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必须坚决加以抑制。有位哲人说过,欲望像座火山,调控得好会给人带来生存发展的动力和幸福,把控不住则会给人带来灾难。科学调节和有效控制欲望,避免趣味低下的不良欲望的生成与发展,是人生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大问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从一个个落马的腐败分子犯罪轨迹看,几乎都是因为没能管好自己的欲望,一步步“逾矩”、突破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底线,日积月累蜕变为贪婪者、腐败分子,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在管住“欲”的基础上,还要把认同“矩”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朱元璋当皇帝后有一日问群臣,天下谁人最自由?众人各抒己见,有人说皇帝最自由,有人说高官厚禄者最自由,有人说富甲天下者最自由……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了连连摇头。此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说:“臣以为,畏法度者最自由。”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朱元璋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万钢的话虽然简洁,却称得上真知灼见。的确,作为社会的人,只有“畏法度”“守法度”,才能“最自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懂得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做到“畏法度”“守法度”,前提是要知法度,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度。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党章,学习各种党规党纪,真正将党章党规党纪铭记于心、运用于行、落实到地,真正从思想上认可,到行为上自觉,再升华到心灵的自由,才能守好为人处世底线、不碰党纪国法红线,才能有淡然之乐而无囹圄之忧,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八项规定”“三严三实”,既是各级党员干部正心修身的基本遵循,也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准则。如果真正认同这一点,就不会觉得现在“管得太严、管得太死、约束太紧了”。《准则》和《条例》,一正一反,自律和他律互补,高标准和守底线兼顾,对于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真正认同《准则》和《条例》,就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作者: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