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7)

郝立新: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7)

摘要: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什么特点?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应该把握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和民族性有几段精采的阐述。比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无论在研究中、发展中都应该把握好三个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或者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资源。这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生态等领域而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新成果,这些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三个资源都是我们在建构哲学社会科学中需要很好地利用和掌握的。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中国传统文化跟进的东西;吸收未来,吸收外来的先进成果。面向未来,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又要向外看,看到人类总体的发展,要看到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还要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向后看,善于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很形象,也很通俗。这是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特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应该体现这么一个特征,也是我们建构的重要原则。

习总书记还专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提到文化自信的问题。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自信,又包括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信。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应体现创性、时代性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以我国的实践为基础,我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主体性、反映自己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一种附庸,不是简单地追随别人的观念,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创性观点。习总书记提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肌无力”就是一种病症,肌肉无力,理论苍白无力,缺乏创新理论,苍白,没有力量。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要求、重要方面。

主体性、原创性源于对时代性问题的把握。要以时代问题的研究为起点才能够得出创新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得出的许多观点,像生态文明的观点、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等,都是原创性的成果。原创性的东西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自信,我们要敢讲前面人没有说过的话、外国人没有说过的话。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问题,总结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由此得出的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就是原创性理论。

习总书记还讲到了“一带一路”,讲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讲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都是带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因为这些理论都跟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经过了一种创造。

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还提到了创新。他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四个版”——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也就是说,我们是一种创新,包括实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并不是过去理论的翻版。

责任编辑:余永峰校对:王莹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