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重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重任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日前,市委宣传部、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来自首都高校、社科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讲话进行了学习交流。本版为发言摘登。

“两个不可替代”是激励,更是责任

李君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用“两个不可替代”肯定我们的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样的肯定,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激励,更是鞭策我们要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民族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我们作为党领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怎么样使“两个不可替代”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可替代”,而不是顶着“不可替代”的名却在许多领域不发挥作用,甚至把阵地让给别人占领?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我们从来都知道,知识分子要“精忠报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我们要有“赶上时代”的时代责任、“明道以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涌泉相报”的社会责任,以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提供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搞上去,使之在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中真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敢于应对实践创新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又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挑战,守住并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阵地。

再次,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今天这样的大变革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使我们在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真正“不可替代”,必须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就要把坚持基本原理和理论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把总结成功经验和揭示存在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把务实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机统一起来,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作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提升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

顾海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同他之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的讲话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总体思想,确立了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纲要,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必然选择。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按这一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要充分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特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要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二要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三要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还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