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重任(5)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重任(5)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对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王民忠

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之后倍感亲切,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绝不只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与地位问题。

总书记在讲话中论述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时,用了两个“取决于”和两个“不可替代”(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个认识贯穿于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之中,不只是在本次会议上首次予以强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哪里?总书记告诫我们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当中,前面两个权通过组织手段、行政手段甚至是法律手段可以解决,最难的是话语权的掌握,因为这个权不可能通过组织、行政和法律手段来获得。而哲学社会科学却在其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其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想当年,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处于相对劣势时,我们理不直气难壮还可以理解,今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然处于理不屈却辞常穷的被动局面,我们每一个哲学社会工作者不得不反思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已经落在了伟大实践的后面,我们不是位卑而不能为国分忧,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与此地位相称的重要作用。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崔新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这个论断,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首先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体体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实践创造、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显著特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然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来观察、思考问题,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并通过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实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完全一致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对中华文明和中国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志向和“忧国忧民”情怀的弘扬和传承。在我国,无论是传统的士大夫,还是近代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还是搞“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研究,都始终贯穿着“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的情结。在当代中国,传承和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做学问、搞研究的“为生民立命”这一传统,就是要解决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

古往今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都表明,一切伟大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不可能来自于闭门造车、自说自话,都需要超越单纯的个人好恶和少数人利益的羁绊,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向和人民指向。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相结合的基础上,把科学追求与人民立场统一起来、个人追求与人民需要统一起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的逻辑、真理的力量和理论的魅力。

(作者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