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失去灵魂
胡明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深刻而又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价值属性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坚持,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信心和决心。今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为“三不朽”赋予了新内涵
沈宝昌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非常深刻,内容非常丰富,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在学习中我注意到,讲话提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作用,并明确提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我们要倡导先进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先进思想。我想这一点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就不仅仅需要倡导,更需要产生先进思想。总书记讲“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就是要求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学术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生命。多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推动社科学术繁荣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话阐释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方面特点,一是继承性、民族性,二是原创性、时代性,三是系统性、专业性,这些都是我们开拓学术研究的着力点。在这里面,核心是要把握“中国特色”,一切研究都要围绕“中国特色”来做文章。只有中国特色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形成中国风格,才会具备中国气派,才能让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在世界学术之林,让中国的社科学术实现世界意义,作出世界贡献。
今天讲引领社会风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过去讲文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总书记在讲话里说“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这就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不朽”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了至为深刻的诠释,不仅为立德立功立言指明了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为我们如何引领社会风尚标明了路径。
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至少应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思想支持,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还有一个是智力支持,是服务党领导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体来说就是要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思想支持是根本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固,是我们社科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就智力支持而言,这是我们可以充分施展才华、挥洒汗水的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