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李长之先生,他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论断,他说“他那更根本的一点内心的宝藏,那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李长之先生真是司马迁的隔代知音。《史记》中的这种真情流露,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与震颤,我认为这也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一个原因。这是我自己学习历史的一个体会,和大家分享。
历史其实存在着不同的层面,按照我个人的体会,历史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是却是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第二层是历史学家把它记载在典籍里面,让读者来了解历史。历史学家记载的很辛苦,但是他们记载的是否完全真实,我们却不能做出完全的判断。第三层是读者各自心灵的历史,同样都是一部《史记》,不同的人读了之后,得到的感悟完全的不同。其实这点上,也是著史者与读史者在心灵上的交流。
清代有一位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叫赵翼,他有一首诗叫做《读史》,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赵翼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六十岁上下,他感叹,明明知道人这一辈子过的很快,但是还是在读史的时候,有一种冲动,动辄为历史人物抱不平。以前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看三国为古人掉眼泪”,其实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赵翼用这首诗来表达他本人在读史书时候的冲动,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不管年岁大一些,还是更年轻一些,读史总难免产生感情上的震动和震撼。一个人如果读史书读了半天不为所动、不为所感,我说他不是感情麻木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超人,没有常人的情感,只要有常人的情感,读史读出义气来是太正常了。特别是读《史记》这本书,更应该读出义气来。
我自己在读《史记》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灵感,有的灵感就是历史事件,有的是突然转化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周边环境或者是人事关系的某种感叹。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平民百姓,读《史记》能读出情感来,我觉得这是历史借鉴的一种方法,或者途径之一。所以我始终相信,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目中,《史记》会有不同的面目来呈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