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人民大学带研究生,也指导学生读《史记》,我在跟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对读《史记》有四个预设的要求:第一要读懂《史记》所梳理的3000年的历史脉络和历史的基本情况。第二要读懂司马迁的“笔法”与“寄托”,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写。第三要读懂“人心”与“人性”。我们和司马迁的时代相隔2000年,但是人心和人性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所以通过读史书,特别是像读《史记》这样的书,我们真读好了,应该是有这个效果的。第四,我们要想实现以上的要求,要带着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去读《史记》。
因为司马迁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史学家,读司马迁的书不带着感情去读,太过理性的去读,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能读不出来。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带着感情去读,甚至是激情。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不止我一个人。台湾的一位明史学家叫王鸿泰,他有一篇散文式的文章,叫做《重新解读晚明》。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说,这是一个浅薄,所谓浅薄,就是肤浅、薄幸的时代。我们的感情多只是扰嚷现实上的浮光掠影,飘风骤雨,轻易来去,少有积累。我们缺乏一种“沉重的”,具有时间深度的感情。王鸿泰先生这话我非常赞成。我们现在太忙了,忙碌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我们都无心真正坐下来,放平自己的心情去认真的读一本书。
读《史记》我有个感悟,用两个成语来表达,一个叫做掩卷而思,一个叫做废书而叹 。掩卷而思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体态动作,我自己读书就体会了这种读书若有所得的那种快感。掩卷而思,先别在乎人家,把书放下,想一想,后边会是个什么状况,设想一下,然后再打开来看一看,这样和作者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还有一个是废书而叹,读到情感浓烈处,读不下去了,把书一拍,感叹到原来历史是这样形成的。
读《史记》,我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史记》做一个最基本的概括,《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之作。它的记事范围,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迄汉武帝晚年,对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作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记载。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一共是130篇,52万多字。这五种不同的体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补充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史学体系。它的叙事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巨著。这是最简明扼要的介绍。
《史记》被列于“正史”之首,又与《资治通鉴》一样并尊为“史学双璧”,它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确实很大。后代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史记》这本书。在这里我给大家出示的是其中几段著名的论断。
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大家是最熟悉的。在这里我倒是更愿意援引傅斯年先生的论断,傅斯年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代大学者,他有这么一段话,叫做:“西历纪元前两世纪的司马迁,能那样子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能排列列国的纪年,能有若干观念比十九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傅斯年先生用长时段的历史观来评价,其实讲到司马迁所取得的成绩,他的历史眼光比19世纪的某些著名的学者还要有现代意识。这个评价我觉得是相当之高。
如果大家要读《史记》,当然会有《史记》版本的选择,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个版本,一个是顾颉刚先生主编的《史记》的标点版,这是我们国家建国以后,著名的文化工程。一直到现在,它也是我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另外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本书,就是2013年八月出版的《史记》修订版,这次修订的主持人是赵生群教授。
我想了一下,今天我只讲两个方面的类型,典型人物,一个就讲司马迁本人,司马迁的性格与命运。另外一个我讲秦始皇君臣,主要是围绕秦始皇和李斯来讲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其实在《史记》中最能够体现性格与命运的是楚汉之争中的几个历史人物。项羽、刘邦、韩信、箫何,这几个人物,命运决定性格,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明显。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本人写过两个小册子,一个是《刘邦与汉初三杰》,另外一个是《韩信评传》,都是我学习《史记》的心得体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