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读《史记》悟人生,性格与命运(4)

摘要:《史记》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全文从作者司马迁、秦始皇、李斯等人的人物性格入手,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各自传奇的一生。从现实意义分析了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命运,并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颇有指导意义。

二、司马迁的性格与命运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庭里,他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前著名的学者,他父亲留下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叫《论六家要旨》,那是第一次对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及其优劣长短做一个全面评价的一部名著。司马谈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了,司马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做了太史令也就是掌管国家历史典籍的官职。

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时间,甚至是生命来完成这本书。可是正当他全神贯注的来写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意料之外的祸患,突然凭空而降,落到了司马迁身上,这就是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在天汉三年,他受命出击匈奴、在他出击匈奴的前期过程中曾经打过几次胜仗,捷报传来的时候,朝廷上下的大臣,对李陵特别是对派李陵出征的汉武帝,一派歌功颂德,可是后来李陵却打了败仗,是因为他率领的那支小部队,陷入了匈奴重兵包围之中,他经过一系列的苦战,弹尽粮绝,又无援兵,最后他战败投降了。这个消息一传到朝廷里面,官场舆论立刻为之大变,大家纷纷的怒骂李陵。

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向司马迁征询意见,司马迁就发表了一通和其他官员不同的说法,他说像李陵这样的人,是天下奇士,他用兵很有一套,并且讲到李陵这次深入虎穴,战功也是很卓著的。他的战败与投降,会不会是被迫的,甚至有可能是另有深意的活动。司马迁之所以这么说,是跟司马迁一贯的为人风格有关的。司马迁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朝廷百官那种见风使舵的表现。本来李陵打胜仗的时候,大家一起在歌颂李陵,等李陵败降的消息一传来,这些家伙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利禄,就纷纷落井下石。

特别是他看到李陵败降的消息传来之后,汉武帝非常焦虑,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下,司马迁觉得我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下,还是为君王分一下忧,让他焦虑情绪能够降低一些,所以司马迁当汉武帝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坦然的报告了上面,可是没想到,汉武帝听了以后勃然大怒,给司马迁加上了个罪名,叫做诋毁贰世将军李广利,为李陵游说,这是汉武帝给他定的罪名。执法官在审判时候又给司马迁多加了一项罪名,叫诬上,就是诬蔑当今皇上。这个罪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司马迁在给李陵说好话的时候,他讲了,他自己带着一支小部队,深入匈奴腹地,导致了匈奴大部队的包围,可是后面的援兵就没有到达,这样一来,就可以被理解为表面上是在批评这次出征的全军统帅贰世将军李广利,而在李广利的背后就是汉武帝,所以执法官认定,司马迁为李陵游说这其实还有诬蔑当今皇上的一种主观意图在内。这下司马迁就在劫难逃了,如果他家里有钱,他交上若干钱财,他可以幸免,但是他没有钱,怎么办呢?只好接受了刑罚,那就是接受宫刑或者腐刑。这在古代的文人学者眼中看来,这种受侮辱的程度是极为严重的,超过了一死。

如果他不想受这个侮辱,他可以选择在受刑之前自己慷慨赴死,自杀了事。可是司马迁想到,现在有着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做,就是《史记》已经开始动笔写了,所以他只能忍痛接受了宫刑。接受宫刑对他心里上的摧残是极为严酷的,后来他在给自己的好朋友任安的信里面讲到,“最下腐刑,极矣。”他讲到受刑之后他的心理状态,他的精神状况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坐在家里不知道坐在哪里,一出门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就是说精神状态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