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捕捉到产业转型的“风口”

让更多人捕捉到产业转型的“风口”

核心提示:民生保障,固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但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个人的勤奋努力。对于受到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影响的个人来说,过上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转型升级。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金钥匙”,民生则是发展升级的坚实后盾。在转型升级中关照统筹民生诉求,除了换来满意的发展指标,获得的更是人民群众的认同,还将为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动力。对于受到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影响的个人来说,过上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转型升级。引导人们审时度势提升本领,让更多的人捕捉到产业转型“风口”,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社会与经济的双转型胜算才更大。

“搞好帮扶、做好低保工作,确保林业工人平稳转型、生产生活上有序过渡”,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黑龙江考察时这样强调。“化解过剩产能,要保证企业多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湖北考察时如是说。

黑龙江和湖北,一个地处祖国边陲,一个位居中部腹地,两地情况不尽相同,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具体任务也不尽相同。两位领导人在考察调研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导,科学地提出了两地不同的发展矛盾、思路和目标,也点出了一个共同命题:要注意处理好产业转型与民生保障的关系。

产业转型和民生保障,如车之两轮,相互依存又相互配合。就眼前看,产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会给民生带来一定压力,而强调民生保障又会“消耗”经济发展的很大一部分财力物力。但倘若因此而废弛一方,发展的车轮都不可能转动起来。事实上,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金钥匙”,民生则是发展升级的坚实后盾。经济发展也好,产业转型也罢,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转型而转型,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关照统筹民生诉求,除了换来满意的发展指标,获得的更是人民群众的认同,还将为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面临“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所谓“去腐生肌、弃旧扬新”,难免产生阵痛。这个阵痛,是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同样也将涉及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需要我们更加重视社会政策的兜底作用,牢牢扭住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主线。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上,多花点心思、多出点力气,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

民生保障,固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但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个人的勤奋努力。对于受到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影响的个人来说,过上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转型升级。社会和市场就业环境改变,既有的工作技能变得与时代不相适应,熟悉的工作路径变得“此路不通”,失落迷茫自甘消沉无以柳暗花明。这种情况下只有引导人们审时度势提升本领,让更多的人捕捉到产业转型“风口”,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社会与经济的双转型胜算才更大。

危机就是转机,转机蕴含生机。今天的情景,依稀与二十年前有着些许类似。对此,武汉劳动模范连振军深有体会。那时他刚工作,以为捧上了铁饭碗,不承想遭遇转型之痛。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当时的他选择刻苦钻研、苦学本领,紧紧抓住每一个政策窗口期,不断调适自我,最终从一个一线汽配工成为一名“技能大师”。“逆袭”典范还有不少。浙江的倪耀中、江西的顾井红……那些曾误以为“被抛弃”的人们,最终都找到了风口,成为了时代弄潮儿。

西谚有云,“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拖着走不如主动走,甩在身后不如跑在前头。当前,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国家方针和社会政策聚焦于此。作为个人,没有别的选择,必须突破思维窠臼、转变传统观念,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上个世纪产业革命兴起,世界许多发达经济体在多种挑战下实现了经济转型,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敢想敢干敢闯。电影《钢的琴》中,几个经历过剧烈变革的老产业工人有过苦恼、焦躁、迷茫,但也在自我寻找中进行了一场伟大的事业,最终用精湛技能造出了“不可能的钢琴”,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更新了,发展会有新突破;思维方式转变了,行为方式就会出效果。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勤劳肯干,金山银山不会太遥远。

今天,迎来新一轮转型的我们,能够奏好属于我们的时代钢琴曲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