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治理的中国策 (2)

全球创新治理的中国策 (2)

 立足现实布全局

《纲要》的战略部署清晰有序,任务目标明确合理。根据《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要分别达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3个目标,而每个目标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相呼应,并为后者提供支撑。

“这些战略目标用词精准、用意深远,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霍国庆认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组织和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创新与创业平台体系和文化氛围。”

不过,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亮点频现,屡屡为世界瞩目,但科研创新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规划,充分体现了这种从国情出发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比如其中的“六大转变”就提出,创新能力要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此外,促进创新也并非毫无章法地一拥而上,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实际寻求重点突破。《纲要》指出,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要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在各个科研领域中,要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今后需要支持的重要领域有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这些研究能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多重保障促转变

对于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战略部署如何落实,《纲要》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多重保障,其中许多举措直接对准当前的创新阻力和难点。

例如,《纲要》提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同步发力,专家认为这一提法“切中要害”。

霍国庆说,目前制约科技创新和社会全面创新的关键仍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双轮驱动”就是要直面这些顽症,鼓励用智慧和艺术去破解这些难题,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上正途。

此外,《纲要》还从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推进开放创新、完善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战略、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旨在运用改革、法治、开放等多种手段,为创新驱动保驾护航。

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景,中外许多专家都表示乐观。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研究员张孟军说,《纲要》是在不断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部署清晰、保障有力、内容丰富,“三步走”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也直言,中国政府非常强调科研在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正朝着全球科研领导者的方向快速迈进,未来数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对全球科研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