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

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指出了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学术自信是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基础、构建能力及未来前景的积极心理状态,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自信何以必要

学术自信是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学术体系主要承担概念生成、知识创新、理论建构的任务;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支撑,离开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将流于空泛;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呈现和表达,没有学术体系作为内涵,话语体系只能徒具形式。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学术体系是核心,对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至关重要。

学术自信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树立学术自信,有利于中国学术界凝聚共识,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时,提升学术自信,通过建构学术体系与学术话语,向国际社会诠释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我国的学术影响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学术自信有利于矫正学术崇洋心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与对外学术交流的延伸,一种崇洋心理在中国学术界滋生蔓延。有的学者简单搬运西方概念、范畴、理论来评判中国现实,或用中国经验来证明西方概念、范畴、理论的“普适性”。这种盲目崇拜西方理论、放弃学术话语主动权的现象,是当前中国学术界自信不足的表现。矫正和克服这种错误心理,需要切实增强中国学术界的自信,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学术自信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引领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研究和解决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中华文化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从中汲取有益养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为中国学术构建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回答和阐释,要以高度的学术自信,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