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与“神探”:狄仁杰早年的传奇人生(3)

“神童”与“神探”:狄仁杰早年的传奇人生(3)

摘要: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九月,七十一岁的狄仁杰带着武则天对他深深的信任和眷顾,病卒于三阳宫宅第。武则天闻之震悼,不禁失声痛哭,连说:“朝堂空了,朝堂空了!”并亲自为他举哀,下令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谥为“文惠”。此后,朝廷若有大事,群臣争议不能决断,武则天常常感叹道:“老天爷为何这么早就夺去我的国老?”武则天什么风浪没有经历过,为什么偏偏对狄仁杰那么看重呢?

这个故事很感人。狄仁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自己两个关系紧张的上级领导。而这两个领导因为狄仁杰的表现,居然感动得能够尽释前嫌,和好如初。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之上。那个时代,许多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人们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相鼓励,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相慰勉。

狄仁杰从不隐瞒自己的爱恶,爱憎分明。他担任侍御史的时候,对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一个尚书省的左司郎中王本立,他很得高宗的喜欢,恃宠弄权,朝廷上下莫不畏惧,狄仁杰愤而上表,请求高宗将其交付法司治罪。他在上疏中写道:“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还会缺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先将我放逐到无人之境,以为将来忠贞之士的鉴戒。”高宗不得已,只能依允仁杰所奏,将王本立治罪。这一来,朝廷立时肃然,不敢轻犯宪纲。

最后,狄仁杰不惧鬼神,关心民生。仪凤三年,狄仁杰因为出使巡察之功,被擢升为度支员外郎,不久即迁为本司郎中。度支司是户部四司之一,是负责制定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部门。调露元年(679年)九月,高宗驾幸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管涔山上),以狄仁杰为知顿使,负责一路的接待安排。因为此行路上要经过妬女祠,而民间都传说如果盛装经过此祠,必被妒忌而遭受风雷之灾,所以并州长史就发遣数万百姓另外开辟新的御道,以使皇帝一行避开妬女祠。狄仁杰却找到地方官员,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也要为之清尘,雨师也要为之洒道,怎么还会有妬女为害呢?”立即下令停修新路,让百姓各自还家。高宗知道后,不禁叹道:“狄仁杰真乃大丈夫也。”

后来,狄仁杰被派往宁州(今甘肃宁县)当刺史。宁州地处长安西北,正在要冲之上。这里蕃汉杂处,部族结构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相互猜忌,人人自危。狄仁杰到任之后,仍是宽和为政,安抚戎夏,人得欢心,这一下就巩固了长安的北部防线。一州之内,百姓尽感其德,争相出钱建造德政碑,纪念他的功德。

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奉命巡察陇右道。郭翰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御史,一路上他无所避忌,没少弹劾那些不称职的州县官吏。不过,他却没有想到,进入宁州后,到处都是称颂狄仁杰的百姓,就是他进了馆驿,百姓也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得到让狄仁杰久任的保证后,这才离去。郭翰非常感叹,便向朝廷推荐仁杰。狄仁杰又一次回到了朝中,这次担任的是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

垂拱三年(687年),天下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山东、河南一带最为严重。次年二月,正是青黄不接、灾情最严重的时候,武则天命狄仁杰等人分赴山东、河南各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六月,他又奉命充使巡抚江南。吴、楚之地,百姓多信鬼神,淫祠滥伪。当时南方的农业生产已经依靠牛耕,大量的杀牲祭祀,对发展生产很不利。他巡视期间,一下子就毁掉了一千余所祠堂,只留下了大禹、吴太伯、公子季札和伍子胥等四人的祠堂,供百姓祭祀、祈祷。返回洛阳之后,狄仁杰便迁为文昌右丞(即尚书右丞),成为了国家行政中枢的要员。

由于以上四点,狄仁杰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官场上和百姓中间的知名度都很高。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狄仁杰的神奇故事广为传诵,并被民间奉为祛邪扶正、惩恶扬善的神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