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和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主持人:以“十三五”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5年决战决胜的攻坚期、冲刺期。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纲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应如何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这些新的目标要求?
赵长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在洞悉国际国内最新发展动向、科学把握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例如,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我们党按既定目标前行的战略定力。提出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等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绝不是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建立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基础上的翻一番,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提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表明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而且是精神的小康。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强盛为根基的。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目标。从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到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明显改善”,再到“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总体改善”,意味着我国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目标定位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黄承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秉持强烈的为民情怀,就增进民生福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集中体现了这些重要论述的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等等。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更加绿色并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
孔繁轲:这些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新的要求。标准上更高,体现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自主创新能力要全面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基本形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等等。内涵上更丰富,体现为全面小康是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生态美丽、开放发展、人民共享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通过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小康。要求上更新,体现为实现全面小康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阶段,“补短”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要诀。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