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3)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话

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没有明显短板的小康

主持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当前,对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北上广”这样的中心城市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些基本指标已提前完成。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农村来说,“达标”的任务还很重、时间很紧迫。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发展、没有明显短板。

赵长茂:辩证看、务实办,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全面小康的一条原则。一方面,全面小康意味着覆盖领域、覆盖人口、覆盖区域等都要全面,一个方面也不能少,而且要相互协调。从现实来看,全面小康的短板在农村,重点难点是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看农村贫困人口能不能如期全部脱贫。另一方面,全面小康不是指所有方面,更不是所有人都整齐划一地达到同一小康水平,可以理解为“有底线,不封顶”。所谓“有底线”,是指到2020年,所有领域、地区、人群全部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如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两个翻一番”目标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等等;“不封顶”,是指有些领域、地区和人群现在已经实现甚至超越了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要鼓励支持他们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黄承伟:的确,我们对全面小康的理解一定要全面、辩证,不能机械理解、搞“一刀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地区在同一天迈入小康社会。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十分正常,只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不会妨碍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我们确立的全面小康目标是全国性的目标,比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从全国范围来说的,充分考虑了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差距及其缩小趋势,不是说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都要实现“两个翻一番”。再比如,现有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只要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就意味着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

孔繁轲:我国古人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同样,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所有人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无差别的同一”;也不是所有地区发展水平“千篇一律”;更不是所有区县、乡镇、村同步进,人人“齐步走”。我们允许适度且合理的收入差距、发展差距,鼓励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但是,确保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达到小康水平,而非过去一些人讲的“人均”达到小康水平,是必须坚持的底线。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念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