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丁元竹: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他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从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理念出发,从管理和服务入手,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核心和重点

经过38年的发展、改革和开放,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5年的56.10%。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的56.10%。2015年年底,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2.17%。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07%。人口、就业、消费向城市聚集导致人们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治理模式、科学技术、福利保障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治理的重点必须更加关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

城市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激发城市活力。城市使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不断接近,提高了人们之间交流的便利性。城市一旦有了发展和进步的活力,就有了解决它所面临问题和挑战的武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会拥有理解、沟通、发现和创新的能力。纵观历史,城市市民曾经是疾病的最大受害者和最大无助者。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鼠疫(542到543年间)就发生在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黑死病也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密切相关。但是,城市也最终成为战胜疾病的堡垒,公共卫生预防组织和医疗机构都在城市中建设和发展起来,以致现在的农村和大城市之外的人们也不得不到都市里来寻医问药。巨大的财富、庞大的公共服务设施、惊人的技术创新能力,由于人口聚集在城市才逐步形成。

推进城市管理有利于城市人口有序发展、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公共事务科学管理。当前城市中各种挑战层出不穷,严峻危机时有发生。探索新的城市治理模式,避免城市病或通过治理城市病避免各种危机,保持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要避免和应对日益增多的危机,城市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合作与协商来消除自身的能力不足,实现城市的共建共享。只有市民们从内心萌生和坚信文明秩序,坚守文明行为,真正的城市文明才是可能的。因此,城市管理必须提高城市居民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着力纠正城市管理中的粗放型方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和个别领导干部对城市管理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千方百计对城市进行产业投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1990年到2010年,尽管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2252.9平方公里扩大到40533.8平方公里,但是,大部分城市的设施、街道、街区空旷地段以及街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并没有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甚至脱离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许多新建小区没有学校、医院等居民必需的公共服务。历史证明,好的城市必须具备可及性的学校、可使用的公园、服务优良的医院、清洁的住宅,以及以人们社会密切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美国学者对匹茨堡市的研究发现,建筑质量好的住宅区的犯罪率并不低于老住宅区,说明物质环境的改善并不意味着社会问题的解决。二是个别地方政府对规划缺乏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总是根据自己的设想规划城市。有些地方一届政府开发一个区域,甚至一任领导开发一个区域,届届政府、代代领导,年年规划、年年拆迁,把规划当儿戏,拆了建,建了拆,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浪费,给人民群众生活带了巨大不便,城市越建越乱。三是缺乏对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视。生活品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给居民以及外来人口所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总和,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是生活品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自组织系统可能提供的服务,如社区组织、志愿组织和慈善组织等,后者正在成为生活品质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重视农业人口市民化对城镇扩张、拉动内需和GDP增长的“物化”功能,轻视农业人口市民化的“人本”关怀,缺乏对流动人口的关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56.10%,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问题是这7.7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但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五是没有处理好公共交通与发展私人汽车的关系,城市拥堵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15年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722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95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4399万辆,较2014年增长14.4%;民用轿车保有量9508万辆,较2014年增长14.6%,其中私人轿车8793万辆,较2014年增长15.8%。与1978年的不足百万辆客运汽车比较,短短38年,我国的民用汽车增加了17000多万辆。以汽车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应有优势是给居民出行带来时间和空间的便利,目前看,发展小汽车不但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恰恰相反,它给居民出行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压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