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2)

丁元竹: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2)

围绕人民群众利益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一是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城市居民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要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建设人民生活的共同体,让居民对社区形成归属感、认同感。社区自治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通过社区互动形成相互认知和熟悉的安全网络,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邻里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信任和加强社会监督,把居民尤其是把孩子们纳入城市生活中,让未来一代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生活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二是鼓励和支持开发商从过去单纯的房产开发转向对社区的深度建设,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开发商要加强对已有设施的维护和完善,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努力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并与居民一道来实现社区的健康发展。三是治理好社区必须依靠社区居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社区建设既是自治过程,也是法治过程。自治过程就是要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法治过程就是居民要守法,地方和基层政府要依法把本该属于居民的权力还给居民,指导居民用好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内自治。社区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个人坚守对集体的责任、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构。每个人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才会逐渐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这也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真谛。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城市问题。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互联技术,提升城市的控制、运营水平,优化现有资源,努力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利用遍布城市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对城市进行全面测量,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对现有资源充分整合,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组织在智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协同运作,达到城市管理的最佳境界。五是社区公园应成为休闲娱乐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设施,诸如游泳池、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社区中心。社区的人行道不仅具有通行功能,同时也是邻里之间交往、孩子社会化和行人交流、居民守助相望的场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城市治理必须充分考虑这样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六是解决好年轻大学毕业生扎堆大城市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批新兴城市正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去工作和定居,如广州、深圳等。出现这些现象,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息息相关。新兴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加上当地有相当不错的公共服务条件,成为年轻人就业和生活之处。老的大城市经济不错,但生活成本高,让年轻人望而却歩。部分新兴城市文体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成为年轻人比重最高的城市。城市管理就是要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人才,而不仅是简单投资产业。通过改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吸引人才,进而改变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一个城市的政府如果只是满足于无法弥补成本的建筑和轨道交通项目,这样的政府是不称职的。城市的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更加关注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为居民提供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