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2)

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都要落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型经济上。

世界各国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并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花大力气加以解决。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应当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通过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让国有企业成为创新的先锋。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我国的数据也表明,中小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调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培育创业创新服务业,对于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独木难成舟,单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也很难成气候。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要求的创新频率在不断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所需的投资也日益增大,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生产、分销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全部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已越来越难以实现。这要求企业从独立创新转变为多元主体共生创新,与相关利益方联结成创新共同体,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一些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出台相关措施来促进共生创新。2013年6月韩国出台了《创造型经济落实计划——营造创造型经济生态系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成果共有制,共同合作开发有助于相互发展的成果,推广公平分配合作成果。这种共生创新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以共生创新的理念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涉及项目、政策等方方面面的转变。在扶持项目上,要从支持单个技术研发转变为支持解决方案。支持资金中既包含研发资金,也包含对成果应用单位为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所付出成本的补贴。在扶持策略上,要从“抓大放小”转变为“抓大带小”,规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在扶持对象上,要从扶持单个企业转变为扶持产业联盟。扶持产业联盟不能是“政府设盟、企业加盟”,而应是“企业设盟、政府协助”,以扶持资金作为引导,协助联盟建立和维护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使得联盟成员从表面的“手拉手”变成内在的“心连心”,真正实现共创、共享。

发展创新型经济,还要打造创新型区域。一个区域在发展创新型产业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模仿其他区域在高技术产业创建的“增长奇迹”,不但会降低成功可能性,也将使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市场地位模式永久固化。2013年,欧盟将“智慧专业化”写入《欧盟2020》战略中,正是为了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到一个区域拥有特定优势的活动中,从而打造基于区域特色产业结构和知识基础的创新型区域。“智慧专业化”理念一方面要求把研究和创新与经济发展以新颖方式联系起来(如发现创业过程、决策者与本地创新者紧密合作以确定优先领域等);另一方面要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始终关注外界情况,使区域冷静地认清本地资本和能力在与外界知识源和价值链连接时所能实现的效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时要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由政府领导制定的做法,转而通过市场和政府的互动,实现自下而上的“创业发现过程”。此外,在扶持对象上,不能只是扶持一家特定的公司,或支持某个特定的产业,而是要支持具有区域特殊优势的特定领域,从而将创新战略与区域优势相结合,打造创新型区域。

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成功的创新将会在世界范围内以几何级速度扩散开来,供给将创造出波澜壮阔的需求,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与需求侧调控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有利于催生颠覆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经济思维、政策思维的深刻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旦成功,中国经济将会开启创新驱动的新纪元。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