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川:通过民间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立川:通过民间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做出重要论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针对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提出“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延安时期开始,我们党就非常重视利用秧歌、民歌、说书、民间戏曲等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意识形态传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当前实践看,有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利用民间艺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尝试。例如首都文明办推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来宣传核心价值观;安徽阜阳对全市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梳理、摸底,召集专业人士和文艺爱好者担任宣讲员下基层、进农村,采用顺口溜、淮河琴书、渔鼓、快板、大鼓书、戏剧、小品等形式进行巡讲,这些接地气的宣传很受群众喜爱;河北、山西、吉林、辽宁等地都有相关民间艺术家采用剪纸的手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这些尝试既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对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源于其自身的特点。

形式通俗,易于接受。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之中,人们对它不但熟悉而且天然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因此,利用民间艺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但易于理解,而且会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群众的广泛参与性。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其创造主体多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研究表明,处在一个团体中的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团体传播,有助于个体深入地理解传播内容,从而更好地接受宣传。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民间艺术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生活的感悟而开展的具有群体性特征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活动。它天然具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点。因此,利用民间艺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可以使价值观养成和人们日常生活有机融为一体。

仪式性。作为传播手段,具有仪式化特征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以下重要特点:第一是模式化和规范性。模式化特征保证了民间艺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所流行区域内能够被不断重复,使得传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同时这种具有稳定的模式化特征的活动又成为一种范式,从而对人们的行为发挥规范性作用,被其流行区域的人们所共同遵守。第二是神圣性。仪式通过使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产生敬畏感,从而强化传播效果。第三是潜在性。民间艺术植根于民众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广大民众发挥作用。

顺应民间艺术的特点,是利用民间艺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基础;而重视组织领导,则是利用民间艺术开展核心价值观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重视对于民间艺人的管理与引导。民间艺人作为职业性和半职业性的艺术工作者,是民间艺术最重要的传播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舆论引导能力,因此在整个民间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艺术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传播什么?发挥什么功能?民间艺人影响巨大。因此,重视对于民间艺人的管理与引导,提升民间艺人的思想水平,是利用民间艺术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