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陶然亭五团体会议”是一次政治色彩较为浓郁的重要会议。
在“陶然亭五团体会议”上,周恩来倡议在座各团体首先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彻底改造中国社会。”
距这次会议一年之余,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党的“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并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周恩来在会议上的主张以及会议发出“团结联合,共同行动,挽救中国危亡”的呐喊,不仅体现出“觉悟社”约集会议的初衷,而且反映出五团体“改造旧中国”的励志与决心。这些主张、这些思想完全符合党的“一大”的宗旨与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陶然亭五团体会议”不仅是一次五团体力图思想统一的动员会议,而且是一次政治色彩较为浓郁的重要会议。
3、“陶然亭五团体会议”和两份文件促进了青年思想的转变。
《改造联合宣言》提出:“到民间去做社会实况之调查,平民教育之普及,农工组织之运动,妇女独立之促进等项工作。”(引自《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四期)这些在当时,对于鼓舞青年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勇气与决心,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到民间去”的精神指导下,1920年10月,邓中夏、张国焘到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成立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人运动的骨干。同样,五团体的其他成员也纷纷到工农中去参加社会实践。“陶然亭五团体会议”和两份文件促进了青年思想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少年中国学会”和“觉悟社”中的许多人从事起劳工、妇女和青年学生运动,同工农相结合,历练身心,励精图治。其中大部分成员后来都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共产党早期的重要干部。从而,为党的成立和党早期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宝贵的人力资源。
显而易见,“陶然亭五团体会议”是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在北京陶然亭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缩影。在北京革命史中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政治和组织基础,为党早期的发展书写了精彩的一页。因此,我们要对“陶然亭五团体会议”的历史贡献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
(作者为陶然文化研究会会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