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乾宜: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去杠杆守边界

罗乾宜: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去杠杆守边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向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要素的综合使用效率,其核心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就“三去”而言,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紧密关联:过剩产能的简单利用必然产生高库存,过剩产能和高库存的持续并存必然形成或依赖于高杠杆,而当过剩产能、高库存和高杠杆同时出现,企业就会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三者之间不良关联的始作俑者在于过剩产能,危机引爆点则在于高杠杆。

财务杠杆应作为企业的战略性约束因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现象。一是企业发展需要投资,而不当投资又会使企业遭遇困境甚至灭顶之灾,即所谓的“不投资等死,乱投资找死”。二是产能过剩有绝对与相对之分,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大环境下,绝对过剩靠“调”,相对过剩靠“熬”。而企业往往由于高杠杆的制约,失去了“调”和“熬”的基本条件,从而陷入生存危机。三是过剩产能和高库存依赖高杠杆来维持,而高杠杆又为过剩产能和高库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在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下,由于资金相对容易获得,就促使投资决策的相对随意。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投资决策的关键要素缺失,即财务杠杆没有对企业投资决策形成硬约束。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把投资置于战略层面,而将与财务杠杆相关的因素,如资金筹措的能力和方式等置于过分从属的地位,由此形成了“投资——举债——政策性减债——再投资——再举债……”的恶性循环。所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边界意识,将财务杠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作为硬性约束,并在投资和运营过程中严格坚守。

本轮经济调整周期,使不少高杠杆企业深受其苦。痛定思痛,我们在反思企业发展方式时,要注重思想方法的调整,即不仅总结“要做”什么,还要注重总结“不做”什么,以及哪些方式不能采用,以此形成企业行为的“负面清单”,作为我们投资、经营的底线和戒律,为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提供基本遵循。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忽视财务杠杆约束、不顾总体财务承受能力、盲目举债投资扩张就是“负面清单”的重要内容。

严守企业管控边界,有效控制财务杠杆

首先,要强化底线意识,硬化杠杆约束。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结合资金运作特点及创现创效能力,科学设置资产负债率的管控边界,并将其嵌入预算、纳入考核、硬化约束、严格坚守。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要严格监控资产负债率及债务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超出边界时应及时主动调整,从而确保企业在安全边界内持续健康发展。

在设定边界时,要根据企业内部不同业务板块(如:科研及生产、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制造业与金融业等)的经营特点,以及各业务板块周期性表现的差异,分类确定管控边界,并建立严格的预算奖惩机制,以严考核促真落实。同时,要构建业务板块之间的债务隔离机制,在各板块之间设置“防火墙”,减少债务关联,以免局部问题蔓延演化成系统问题。尤其是对创新型业务、金融业务和流通贸易业务,要更加谨慎细致地安排。创新型业务要设定投资总量限制,制定止损边界,以防创新失败引发总体不能承受的债务风险;金融业务要立足实体、规范操作、严格监管,防止远离实体过度衍生;流通贸易业务要严控风险,杜绝以虚构业务为基础的金融投机套利行为。

其次,要优化业绩考评机制。以单一的总量性指标为主的业绩考评办法对产能扩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应该进行调整优化。一方面,要将负债类指标纳入总量性指标考核体系,构建利润总额等重点经济指标、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等核心使命指标、债务状况等约束性指标相协同的综合性考核机制,引导企业履行核心使命、平衡效率风险、实现“规制型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研究探索“企业价值”这个综合性指标,即引入潜在价值和风险溢价等价值因素,按照市场规则全面综合地评估企业价值,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引导企业强核心、创价值、控风险,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只要战略方向正确,财务杠杆合理,企业价值就会不断提升,即使一时盈利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其价值也未必降低,也会有反转机会,至少不会遭遇现实的生存危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