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孔子“四教”以成“人”(2)

胡静:孔子“四教”以成“人”(2)

那么,“四教”与成“人”的关系如何呢?《宪问》篇中,孔子指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面即包含了“四教”成“人”的逻辑思路:思义的前提是知义。大多数人并非“生而知之者”,通过学“文”以达到知义是最可靠的路径。“见利思义”实际上就是“行”——以义为原则权衡利之当取与否,然后为之。“见危授命”是“忠”的表现。一个人能于危难之时,慨然置生死于度外,没有诚己的自觉追求是不可能做到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当贫困与磨难无法动摇和改变一个人对自我的要求和做人的原则时,守“信”践诺对他来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在《卫灵公》篇中,孔子进一步申述了上述观点:“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值得注意的是“信以成之”。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学“文”能获得智识的增长、学“行”能直观实践的经验、学“忠”能将“文”与“行”对应起来,然后反求诸己使“文”“行”两种素质进一步巩固和成熟。但这些显然都还只是修炼自我的过程,是以为己之学逐渐向外铺展,使社会与他人逐步感受并认可,从而积累声誉的过程。而学“信”才能建立起自我与社会、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进而将前期的声誉积累定型,并为社会与他人所公认,产生公信力。也只有当个人素质转化为公信力时,社会与他人才会反过来产生“任”的意愿,以社会公共事务或个人事务相托。“信”则“任”,“任”了才有平台,有平台才能有为,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施加自己的影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所以立“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说培养前三种素质是练内功,那么“信”的确立才能真正完成由内及外的过渡。这样,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就呈现出一种客观可靠的逻辑关系,即由知到行,由行到事功。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就是由智识德性的精神发展到自我价值的现实达成。

由此,孔子通过“四教”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打通,使人的精神追求立足于踏实的生活,而且在身心的向上求索与向下落实之间设计了合乎规律的积累和铺垫过程,使思的成熟与行的圆融相互支撑,构建了一个良性开放的人格塑造系统,使求仁得仁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