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和挫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群众路线也由革命时期进入执政时期。最早注意到这一根本变化的是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组织分布到全国每一个城镇和县区,每一个重要的企业,并且分布到各个民族。”邓小平分析了在执政时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面临着两种严重情况,一是官僚主义,二是宗派主义。邓小平还论述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具体措施,如强调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各地区各部门党的组织每隔一定时期,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等等。
党的八大之后,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向工业化进军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探讨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毛泽东强调今后工业建设和工厂管理应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
与此同时,1960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的党内指示中指出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即“五多五少”。就是说,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报表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并号召全党党员要克服这些官僚主义现象。毛泽东肯定了山东历城县关于干部与群众实行“三同”的经验和做法。1965年1月15日,毛泽东指出,“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打倒。”
毛泽东在对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进行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理论上的思考也更为深刻。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体现,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就是群众路线的方法。民主集中制的过程和群众路线的过程高度一致,完美契合。
由上可知,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群众经验总结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和“三同”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及他在理论上提出的“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的重要观点,都使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和应用,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内“左”倾思潮和“左”倾路线的兴起,群众路线一方面在继续有所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被错误地用来搞阶级斗争、发动政治运动,成为群众斗群众,特别是群众斗领导的工具。“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打的是直接依靠群众、实行群众路线的旗号,实际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使党的群众路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极为严重的挫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