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光才:教育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

阎光才:教育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

——兼说中美教育的差异

教育的目的,最忌讳的是无限拔高,要么崇高到让人无法企及,要么抽象得让人云里雾里。其实,它原本应该平白而素朴:首先,培养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往细微处看,就是能够日常中与人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往大处说则有一份公民的权利意识,能够有自我与社会责任担当;其次,培养生活有情趣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情趣会催生新奇,新奇会引出疑难,有疑难才有自主阅读和独立探究动力,进而形成新知;再次,培养有生活能力的人,该能力的底线是能够自食其力,譬如能够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奢望一些就是还能施惠于人,造福于邻里、社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格调不奢侈不华丽的教育目的,也可以理解为崇尚自然,它不刻意追求文学、科学、企业和政治等各种的大家,却因为顺合人的本性与心性,会让人自自然然地成为人,不经意之中却可以孵育出各种英才。崇尚自然的教育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教育,所谓贴近生活,第一,去亲近山水,去领悟文化。山山水水的神奇赋予学生以志趣,气象万千的人文大观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悟历史与文化,更赋予其对多样性与差异以宽容理解的胸襟与情怀;第二,去深入邻里社区,去亲历不同社会部门如政府和生产等部门运行过程。社区的交往赋予学生以人与人间平等、互助、尊重与关怀精神,而一线的体验不仅会增长学生的见识,更重要的是会启发他们理解课堂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联;第三,通过观察去自主探究,依凭想象去自我动手制作。探究不仅是理解掌握知识的钥匙,而且也是追求新知的通途,动手与操作则不仅要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更要提升其把想法变为现实、把理念转化为产品的勇气。

中美教育在贴近生活方面的粗略比较

贴近日常生活的教育,其实就是以经验与实践为出发点甚至为底色的教育。中美教育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是,因为对经验与实践的理解与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两个国家的学校教育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获得知识的路径不同。相对而言,从小学起,中式教育便开始关注抽象知识的训练与掌握,而疏于引导学生由日常生活的观察到自我探究、进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换言之,我们的课堂更多带有封闭性,是多少绝缘于学生日常经验与实践的知识教育。其结果是在知识快速掌握上或许我们不乏优势,但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却付之阙如。美式中小学教育则基本以经验与实践本位,我们不妨称之为生活教育。重视生活教育并不表明美国教育就漠视抽象意义的知识训练,由具象到抽象本身就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觉到理性的过程,贯穿这一过程的课堂教学形式是立足生活经验,不断地提出质疑与论辩。因此,相对于我国以教师为权威、教与学秩序井然的教育,似乎缺乏节奏感而委实有些“乱哄哄”的美式课堂教育,在知识获取上实在谈不上效率,但是,它更易收获的是不盲从、不轻信的独立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教育过程关注点不同。中式教育倾向于直接切入抽象的知识体系,以面向全体的固有知识领会为目标,它的优点在于所有学生学习的结果相对齐整,这也是为何在PISA测试中相对于其他国家分数均值高而标准差小的原因所在。虽然也存在分化,但是,这种分化带有单一性,科目分数的高低代表了个体间知识掌握与领会的程度,其中的半分之差甚至可能决定两个人不同的命运。而美式教育则更关注学生基于经验与实践层面的自我与合作探究,无论是一门生物课还是历史课,提出观点,设计研究路线,通过大量观察或阅读获取经验证据支持,在七嘴八舌的争辩后,由教师引导逐渐形成结论,这是美式教育过程的典型特征。不难发现,相对于中式教育,美国教育过程所重视的更多是方法训练,以及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参与程度以及个人情趣不同,学习结果自然也存在分化,但这种分化更多体现为个性差异与发展方向的多样性。简而言之,我们的早期教育更多是带有规训的强制性与选择的被动性,而美国教育更多是带有基于自我选择的因势利导特征。相对而言,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乐趣、想象力乃至校园生活的归属感,而前者虽然在知识掌握上不乏效率,但因为缺乏个体经验感受,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令人担忧的是,严酷刻板的训练过早地伤害了学生的对学习的新奇感与求知激情,甚至影响到其身心的可持续性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