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光才:教育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2)

阎光才:教育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2)

——兼说中美教育的差异

道德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不同。道德伦理、公民素养、政治觉悟、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等等,原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体验与交往。即使是历史与文化知识,如果仅仅拘泥于书本,而不深入到有关场景如博物馆、遗址等,这种缺乏真切体验的教育,恐怕都难真正入脑入心。在家庭与教会之外,美国学校的道德情感教育主要来源于社区志愿者活动,无所不在的大小博物馆、纪念馆、遗址乃至政府工作场所等,都是学生历史意识、情感、价值观与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对于课堂外的日常生活、交往与现场参与的体验,少许的课堂教学充其量是一个基于个人体验的价值论辩与澄清场所。相形之下,在该方面,我们似乎更专注于课堂上价值观的传授,更在意于认知意义上对与错的判别,而很少重视基于学生个体生活与交往体验的是非明辨能力的引导。如此脱离于个体现实经验的教育,其效果难免打折扣。

知与行的关系理解不同。重视知识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所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于偏重“知”而轻于“行”又是中式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的迷障。相对而言,因为没有沉重的考试压力以及课程的多样化,美国中小学教育更倾向于“行”,由“行”而达“知”。故而,自主探究与动手制作本身不仅是美国课堂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还存在课堂研讨与教师的讲授不过就是课外实践的补充倾向。这种倾向是否一定优于中式教育姑且不论,但不容否认的是,至少它避免了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尴尬。

扎根生活让教育更有活力

今天,鉴于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如普遍存在的中小学厌学、怕学现象,分数至上的教育功利化甚至势利化倾向,教育人才选拔与分流过程中弱者无技能,优者想象力、原创精神与创造活力不彰等等,或许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重新审视绝不是还原过去,其目的在于让教育内容因为尊重个体生活经验、尊重人的本性与心性、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而饱满,让教育过程因为扎根于自然场景与社会生活现实而生动而富于活力。

我不敢倡言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也未必赞同全盘接纳同样存在其他弊病的美式教育,更不敢妄言放弃既有的重知传统,但在知识和学历与能力和责任越来越不相匹配、“双创”成为国家战略、人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备受关注的今天,尊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重视实践,这或许不是祛除当今我国教育积弊的灵丹,但它总归多多少少对准了病根。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