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里的古戏台
在楠溪江,每一座古村落的建筑核心,一定是宗祠,而宗祠对面一定搭建一座戏台。
居于宗祠正厅中间的祖先牌位,与院子里背靠“中央照门”的古戏台面对面,祖先也看戏。
没戏的日子,人生如戏都躲进“出将”、“入相”的背后,唯有空寂的戏台与祖先牌位对视,被风蚀的台柱子支撑着一片虚无。戏台简洁,四根粗壮的楠木脚撑起将近一人高的平台,当年的雕梁画栋早已容颜不再,苍老的木色反而露出草根气的本质,随意亲和。
在寥寥的戏台上方,叠瓦不含糊,榫构不放松,出檐深阔,翘角总比一般的飞檐伸得更长、翘得更高,那是戏台的金冠。无论是白云舒坦,还是雾霭沉郁,斗拱飞翘,青瓦铺陈,总能为天空别裁出浪漫的线韵、尊严的勾勒,倔强地宣谕着人的追求和意义,它似乎并不在意风雨的雕蚀。
农人会在意,他们会时时勤拂扫祖先的牌位,加固戏台的基柱,这是他们精神自理的广场,心灵休憩的家园。方寸之间,掂出了历史的分量。
偶然一声蝉鸣,草丛里的一个生命企图,瞬间便可穿越时空,打碎了时间无所不能的优越感,唤醒了曾经拥挤在这戏台上下左右前后的众生故事。人活着就得熙熙攘攘,塞满历史的舞台,相争相斗又要相互扶持,将文明传承下去。
农耕视节气为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祭祖的节日。祭祖的日子,全族狂欢,杀猪宰羊,牺牲太劳享飨在祖先的案头上,大门一关,鼓板便打将起来,引笛长吹,歌舞说唱登台,一出一折亮相,都是百姓日用的悲喜剧。
台上喜怒哀乐、幽默诙谐,台下洋溢着透着精气神的放松筋骨的草根乐趣。祖先们也很满意,享受了小子们的孝敬之外,它们最关注的是祖训通过戏台传达给子弟,耳濡目染孝义之道,培养道德自律的习惯,自我约束,教化乡俗,风熏一方,永旺香火。
戏散了,当宗祠的大门一开,那些不识字的丁男顽儿、闺阁老媪,口口相传,就像风说书一样,将戏台上的善恶风景传遍院落隔墙、井沿溪边、田间地头,甚至翻山越岭,随扬帆而出海。
在楠溪江,古村落布局,书院和私塾,一般不会与宗祠混搭,但戏台一定是在宗祠内部。宗祠在村子里的中心位置,它的建筑结构源于一种宗族自治的原则,它的精神功能,分区明晰:祭祖、公议、演戏,在民间自治的传统中,表明了家与国的边界。
在这座自治城堡里修身齐家,演戏是一种最好的教化方式,一种最自然方便的精神自治渠道。尤其是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男女老少,在观得戏台上的人生中,明白自己的人生角色、活着的意义以及价值准则,并将这种教化沉淀为历史的传承,一种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
戏台上演的叫“南戏”
楠溪江两岸,山似石屏连绵,势拔壁峭,一路呵护着溪水潺柔,刚柔相济的山水节奏,潜移到两岸移民的骨髓里,默化为他们的心灵韵调,感发出“南戏”的说唱形式,自成一方水调悠悠的社戏风情。
可以说,楠溪江是南戏的母源、昆曲八百年的源头。南戏,也叫戏文、南词,最早出自元人夏庭芝所著的《青楼集》中,这种带有元朝划分南北的时代称呼,大概是为了区别于元杂剧。其实宋人则直接称“南戏”为“永嘉杂剧”,或“南曲戏文”,或简呼“南词”。
南宋末年刘埙著《水云村稿》,在其中的“词人吴用章传”一篇里,写道:“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然后淫哇盛,正音歇。”咸淳已是南宋度宗时代了,“淫哇盛,正音歇”,表明永嘉戏曲很流行,以至于朝廷钦定的正统主旋律都歇菜了。明代大文豪祝允明在《猥谈·歌曲》中记道,南戏出于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称之温州杂剧。明代画家徐渭也颇通戏曲,他在《南辞叙录》中谈到,南戏在北宋末、宣和年(1119-1125年)、徽宗朝时已滥觞,这部颇具权威的南戏史研究专著还认为,南戏盛行始于宋室南渡,北人南迁之际,号称“永嘉杂剧”、“永嘉戏曲”,又称“鹘伶声嗽”。
钱南扬先生在《戏文概论》中考证云:“鹘伶声嗽”是宋金时代的市语行话。洛地先生在《戏曲与浙江》中考证“鹘伶”就是宋人对永嘉一带优伶的称呼,而“声嗽”则指唱念的腔调。
楠溪江一定是南戏的灵了,溪水潺潺是永嘉杂剧的调,括苍山之绵延是永嘉戏曲的腔。《隋书·地理志》就有记载,永嘉之地,早有“尚歌舞”的传统,民间流行“俗曲俚词”,“社火”更盛。
唐朝,永嘉很流行鬼事祝祠盛会。《全唐文》有陆龟蒙《野庙碑》诗:“瓯粤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祠”。宋后,永嘉的巫祝之风更盛,祈福禳灾,竞相立庙,建筑“乐亭”以演杂剧百戏酬献鬼神。这是北宋永嘉进士许景衡在《横塘集》“献王祠”诗中,提到的当年永嘉一带祀、戏之风情。“列国提封倚乐亭,九河分处见孤城。池台钓罢人何在,邱垄春来草自生。遗像丹青皆旧物,斯民箫鼓漫新声。谁能特表平生事,祝史从官得币牲”。南宋叶适在《永嘉端午行》也有诗:“岩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水心文集》里还记述了南戏的盛况,虽酷暑亦不能停演,如果遇到府县官衙禁止,便假托是禳灾祭祀,率众乡亲呈举,获准后,或者就在祠里演出,或者在戏所边烧香祷告边演戏。总之,将演戏与祭祀混搭举行两便,官府无可无不可。将祭祀与演戏同时,说明演戏与祭祀同等重要,这种献祭与演戏的传统就这样在永嘉流传下来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