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是专家说出来的

食品安全不是专家说出来的

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在“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7月10日中国新闻网)

食品安全状况当然可以说,而且应该大说特说,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关键是怎么说,说什么。既然主题是“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在发言时就应该充分使用大数据说话,就应该明白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使用大量数据作出精准预测。而既然是院士的发言,就应该表现出院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就应该表现出应有的问题意识和前瞻意识。这才是契合大会主题的专家发言,也才是公众期待看到、听到的发言。毕竟,他们对食品安全情况有着切身体会,他们期待专家的视角能够投向自身。

遗憾的是,或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或是因为该院士就是喜欢“简略表达”,我们没有看到院士的更多发言,我们从新闻中能看到的信息是,院士乐观地觉得食品安全已经处于最安全的阶段,其理由是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这样的结论与公众的感受不尽相同。诚然,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越来越严,但公众看到、接触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却也层出不穷。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专家想要证明食品安全处于最安全的阶段,就应该将其论述、论证得严谨些、具体些。否则,公众就会感觉到专家的表达有些随意和轻率。

更关键的是,食品安全不是说出来的。就算最权威的专家觉得食品安全进入了最安全的阶段,食品安全的情况也未必能够因此得到保证。因为,决定食品安全的不是专家的嘴,而是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企业的良心与自律。一方面,关于食品安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和监管,这是个常识。虽然,这一点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和重视,但是,在具体到地方政府的监管时,就可能出于地方保护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对出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监管越来越严”需要从基层执法的角度重新审视,而不是想当然——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已经强调监管,自然就没有问题了。

另一方面,制度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若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诚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垮塌,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就可能铤而走险、酿成大错。尽管,我们并不期待每个企业的血管里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期待他们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道德人”,但至少,每个企业,该坚守的道德底线应该坚守,该坚持的市场诚信应该坚持,这是一个企业被市场需要的前提和条件。现实是,很多企业缺少应有的道德自律,他们把不择手段地赚钱当成企业最高的目标,把“逆淘汰”中的潜规则当成是竞争的捷径。对于这样的企业文化和市场环境必须整顿,必须以制度进行严管,以文化进行引导,从而重塑企业观念,规范市场竞争。

客观地说,食品安全确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也越来越严。但不容回避的是,食品安全事故也确实频发,一些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差强人意,企业更是缺少应有的道德自律。此时,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专家该怎样发言呢?是回避现实矛盾,说一个远离民生的结论;还是带着问题意识,对现实中的难题作出建议?前者不仅不能让公众收获信心,反而会产生被忽悠的感觉;后者不能具体地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告诉人们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什么。如此说,便没有浪费口舌;如此说,有一个基本的自知是,建言应该具体,应该通过行动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