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供给侧改革(2)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供给侧改革(2)

摘要: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悟深悟透其中精髓要义,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匹配。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滞后。虽然从1982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投资增长率达到21.2%,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实际形成的基础设施积累和人均财富占有水平仍然比较低。我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86位(2014年),只与泰国、安哥拉等国相当;城镇化率只有54%,与发达国家普遍达到8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从结构上看,“先富起来”社会群体的消费需求升级得不到满足和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并存。一方面,2014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商品,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还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底)不仅收入水平低,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的困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甚至更低,2013年贵州人均GDP仅为22922元人民币(3724美元),不及世界第110位佛得角(3785美元)的水平。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所预言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远远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的诸多需求远远没有满足,不存在绝对过剩,当前所表现出的产能过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巨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充分释放,现有产能将难以满足。因此,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协调表面看是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根源是发展水平低和发展不充分。

这就要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谨慎“去产能”,不能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产能力简单地关停淘汰。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用发展的办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在着力优化结构的同时持续扩大投资,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供需矛盾,推动生产力整体上改善。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进一步加大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要经济活动,也是政府责任所在。当经济下行时,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各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并能引领、带动甚至创造社会需求,从而减少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要培育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合理产业结构。从当前社会需求来看,产业结构过低或过高,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一味地追究产业结构高端化,而是要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以适应从低端到高端各个层面的社会需求。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为重点,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这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市场供求失衡表现为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本质上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既要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于生产的巨大反作用,从整体调整、全面联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多环节寻找答案,形成利益和谐共容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

首先,从生产环节入手,既推动企业通过向海外转移、就地淘汰、转型转产、优化重组等措施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又要善于用供需两侧加强调控引导,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企业按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经营和产品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其次,要注重运用互联网等最新科技手段去改善分配和流通环节。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流程、供应链方式、销售渠道、物流体系等进行改造提升,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使企业摆脱物理空间限制,更大范围地拓展市场范围和规模,使产品和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并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再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导向,用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检验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在实现民生兜底的基础上,减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以内需适度扩张弥补外需下滑带来的需求缺口并缓解产能过剩。

眼光放长远,行动在当下。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略是一项长期任务,必然随着实践展开而进一步深化。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悟深悟透其中精髓要义,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