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礼仪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敬”(2)

刘梦溪:礼仪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敬”(2)

——“礼失,求诸野”再识

文化小传统的破坏与再生

如果说五四时期对传统的检讨和批评主要针对的是文化的大传统,那么十年“文革”受打击最沉重的则是文化的小传统。大传统指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小传统主要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这几年因为有国际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提出尊重文化的差异,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在这方面走得很靠前,人大常委会正式立了法,对那些濒临灭绝的工艺和文化形态得以延续,采取了大量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再生的过程,主要是由民间来完成的。如果中国的乡村发生大规模的迁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小传统的典范,怎样保留和发展呢?难道你能把他们都集中在一起,一律搬到一个楼房里去做这些事情?那样做不是等于把原来文化遗存的环境和精神擅自改变吗?文化是连同他的生存区域,连同周围的环境一起存在的。有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想把他的老父亲接过来,让他在京城居住。但是这位皇帝的老父亲,在原来的乡下住习惯了,死活不愿意住在京城。后来刘邦索性按家乡原来的样子,给他的父亲在京城重建家乡,结果还是没有留住。文化的定义就是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而人的居住文化的特性,就在于是和原来的土地连在一起的,所谓故土难离。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间社会发达,历朝历代都如是。民间社会发达,人的生存就有了广大的空间。正是广大、深厚、丰富的民间社会养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如果说儒家、佛教、道教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最主要的思想支柱,那么儒家是在朝的,而佛教和道教是在野的,他们扮演着合作互补的角色。民间社会的空隙大,透气孔多,往往使得民间人士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发挥。特别是民间的办学兴教,在中国一直是有传统的。而汉代以后的学术,也转移到世家大族,藏书楼、藏书阁的建立,也是民间的重要文化举措。

中国文化得以保存,民间的力量功不可没。所以孔子就有“礼失,求诸野”的教言。如果简单地认定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严酷得不得了的透不过气来的专制社会,那是忽略了民间社会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