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反对四种错误倾向(3)

高长武: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反对四种错误倾向(3)

四、坚持文化自信、洋为中用,反对妄自菲薄、去中国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妄自菲薄、去中国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盲目追随所谓“现代潮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主张割断历史,去中国化。其主要危害在于,割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消除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模糊中华民族的来路,扰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部署。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也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都是属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国家、民族凝神聚力、团结一致的重要前提,所谓身份认同,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和思想灵魂。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不坚守甚至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了解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就会行无依归、丢魂落魄,就会失去方向、陷入迷途,就会丢掉根本、丧失命脉,这样的国家、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因此,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既要认真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妄自菲薄、唯洋是从,甚至搞削足适履、去中国化的思想与做法。 

上述四种思想倾向本质上的错误是共同的,就是在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功用与局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关系的问题上,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机械地而不是辩证地、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割裂地而不是联系地、静止地而不是发展地看待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处理有关问题,核心的要求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根本前提;二是始终坚持辩证看待、鉴别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善而从,这是基本方法;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当下,着眼于“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最终目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两句非常凝练的话:“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忠实”,其题中之义至少包含上述三个要求。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