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不负誓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不负誓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面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讲话是对“不忘初心”的告诫和宣示,是对“继续前进”的激励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深刻理解精髓要义,用具体行动标注初心的真谛,用关键抉择诠释信仰的力量,用踏实工作践行入党的誓言。

第一,要想清一个道理,就是总书记讲的“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当官发财,应当两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从政,要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更要想清楚这个道理,既然已经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当了干部,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切不可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想法,更别想贪图享乐、以权谋私。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除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不应追求自己特别的私利,所谓“工资低”并不能成为谋取灰色收入、隐性福利的借口,更不能成为违法乱纪的理由。“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我们不少干部,有才华、有能力,假如从商,确实有可能获得更多货币回报。但是,既然选择了从政为民这条路,就必须承担一些付出、担起该担的责任;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第二,要坚定一个自信,就是总书记讲的文化自信,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元素、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给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也使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有底气、更加深厚持久。“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彰显中华文化特色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导向和价值理念,也让我们有资格自信。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潮流所向。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核心是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的复兴,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同时,积极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

第三,要站稳一个立场,就是总书记讲的“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95年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到“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深厚情谊,从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铿锵誓言到“以百姓心为心”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人民当中。当然,我们也要警醒起来,我们面临的考验更为艰巨。有群众反映,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讯手段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文化水平更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在一些人身上“为人民服务”甚至异化成“为人民币服务”。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的工作方法和能力存在问题,也反映出他们的感情和立场存在问题。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党的干部就是人民公仆。我们要走出机关大院,跳出文山会海,深入人民群众当中,虚心向群众学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