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贤任能:执政党肌体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

选贤任能:执政党肌体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

【摘要】要充分认识选贤任能制度的可靠性、稳定性、优越性,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贤能导向,加强干部制度建设和干部工作研究,促进党的干部队伍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更好地回答如何培养造就更多的好干部、如何使好干部脱颖而出的问题,从而为更好地维护、贯彻、服务、实践好党的政治路线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选贤任能 干部选拔 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从中国的政治实践来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以贤能为标尺的选拔任用制度都是中国政治领导人和各级领导干部产生的重要制度基础。整体而言,这套制度行之有效且具有制度优势,突出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通过这套制度的遴选走上领导岗位的各级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勠力同心,构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对干部进行长期培养锻炼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干部选贤任能机制,不仅使党的干部队伍如同有源之水,生生不息,代代不竭,更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性、独特性、优越性愈益凸显。

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长期实践中历练成长

中国共产党一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党的高级干部。中国共产党坚持选贤任能任用干部,首先体现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历练,不断积累治理经验,逐级晋升、逐渐成长为高度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的政治家。

党的十四大以来,从历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履历情况看,他们在成为政治局常委之前,往往需要经过“台阶式”的锻炼,即至少需要迈上两个重要的政治台阶,一是各地方省级党政负责人的台阶,二是在任的党的核心领导集体主要助手的台阶。他们通过这两个台阶的历练,积累关于地方治理的知识,熟悉关于国家治理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都越来越丰富。根据笔者对中共第十五至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历的研究,他们在成为常委之前,担任省委书记/省长的平均时长逐届增加,总体平均情况为担任过总计近10年的省委书记、省长或省委副书记;在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前,他们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的平均时长为7.6年,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或候补书记的平均时长为3.6年。三者相加,这就意味着他们在两个台阶上的历练时间总共达到了近20年——这远远高于美国总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成为总统之前,在州、联邦两级具有代表性的职位上任职的时长(约12年)。

此外,交流任职也是干部培养历练的重要方式。仍就中共第十五届至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看,他们在成为常委之前担任省委书记、省长或省委副书记的省份数呈现出逐届升高的特点,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上任之前平均在0.9个省份担任上述三职,而到第十八届,这一数字增加为2.0个省份。此外,基于1983至2012年间全国1700余位省级地方党委常委的履历研究也显示,在多个省份交流任职的经历对样本向正省部级实职领导岗位的晋升具有促进作用,反映出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选任对经历与能力的重视。

正是由于经过充分历练,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都具备丰富的从政经验,并通过突出的政绩证明自身能够承担起政治家的使命。他们首先是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实干家”,进而才成为了政治家;他们本质上不同于西方选举民主模式下的“演说家”政客,靠一副口舌吸引眼球、博取选票,一再上演选前逢迎民粹、夸下海口许愿,选后却被证明是“空头支票”、无法兑现的政治丑剧;也完全不同于美国总统当选后组建政府时主要依托本党政治班底,将一系列重要职位授予竞选团队亲信,或对一些从政经历十分有限的人选进行“火箭式”拔擢。

中国政治家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是高度的政治忠诚,即对党忠诚,对人民的事业忠诚,“辨材须待七年期”,需要在长期历练中考察考验;二是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多元化的工作经验,既懂得地方工作,也懂得部门工作,既善于治县、治市,也善于治省、治国。中国政治家与西方政客最大的不同之处,中国政治家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选票服务;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