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把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对华移民政策作为一种蚕食性入侵方式,是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其武装入侵的深入和补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有计划地组织日本国民大批移居中国,这些移民构成一个扎入中国社会之中承担侵华帮凶的特殊群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诸多破坏性影响。北平(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占领北京,改北京为北平。1937年10月,日伪政府时期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又改为北平。本文1928年之前称北京,其他统称北平)即是其中一个重灾区。考察日本对北平的移民及其影响,揭示日本侨民(简称日侨。本文日本侨民指那些依然保留日本国籍和民族血统长期或短期侨居中国的来华日本人,尤其是在日本政府移民政策背景之下,通过日本政府组织或在日本鼓励移民中国政策影响下自发来华的日本人,但日本驻军及日本驻华使领馆人员不包括在内) 在侵华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本质有重要意义。
日本推行对华移民政策的历史流变
日本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移民侵略最早可追溯到对台湾移民。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及澎湖列岛后,其军政界认为,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是统治台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同化台湾人民,加强对台湾的占领和资源掠夺。以对台移民为侵略经验,日本逐步向库页岛、朝鲜、中国大陆等地推广。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防御俄国进攻,开始策划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时,为长期占领东北,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就竭力提倡向东北移民。“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提出“经营满洲”的四个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向中国东北移民。儿玉源太郎和后藤新平的移民主张深得日本一些政客的支持和拥护,1910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在议会提出“20年向满洲移住大和民族百万人的计划”。由此,日本开始在满铁“附属地”和租借地内进行移民侵略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遭到当地百姓的强烈反抗,东北各地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成为其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障碍。在镇压东北人民反抗过程中,日本逐步认识到“军事的长期镇压,不如移来武装移民团体永久地定居更为彻底”。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开展大规模“特别农业移民”,其实质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武装移民”,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关东军对东北人民实施镇压,巩固殖民统治。至1936年9月,前后“武装移民”五次,计2785户。
1936年4月,关东军召开由陆军省、拓务省、“满洲国”政府、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满铁”等机构参加的“第二次移民会议”,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表》,计划20年内(1937年至1956年)将100万户(约500万日本人)移居中国东北建立“日满不可分的”、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人口结构。新任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表示坚决实行日本移民政策,指令关东军制定《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1936年8月25日,该计划被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通过,并被列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1939年12月,《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作为日本对伪满移民政策的“最高法典”正式出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正式法制化。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推进,日本移民 也跟着延伸,日军每占领一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便随着日军军事进攻和殖民统治延伸到那里,广大沦陷区日本人与日俱增。
为配合其军事征服和移民侵略,日本十分重视舆论宣传,不断抛出“人口过剩说”“民族生存说”“特殊权益说”等言论,为其侵略行径辩护,对内欺骗民众进行动员,对外混淆国际视听。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分子就对日本侵华“人口过剩说”给予了有力驳斥。可见,“人口问题”是日本对华进行侵略与移民的推托之词,不过是假借人口过剩问题以减轻或掩饰其侵略罪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