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施北平移民政策的分期与举措
近代日本向北京(平)移民可分为四个阶段。
缓慢发展期(1897—1931):日本侨民开始零星渗入北京(平)
1871年7月29日,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成为近代中日两国外交的开端,允许日本商人在指定口岸地居住。自此,日本人开始进入华北,但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天津、青岛等地,北京很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日本南占台湾,北霸朝鲜,筑好日后进军中国东北的跳板。来北京的日本人逐渐增多,但以男性为主,至1897年北京有日本侨民27人,男性有23人,女性仅4人,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在北京主要还是以公务、经商为主,还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居住。进入20世纪,日本对华推行“大陆政策”,鼓励国民移居中国。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更为日本人到北京来提供了便利。1901年,北京日侨增加到172人,男性165人,女性7人;1903年,增长到524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168人,以家庭为单位侨居北京的日本人逐渐增多。
1906年,日本开始策划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来华日本人以通商口岸或者东北为跳板,逐步向华北渗透,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的日本间谍、日本浪人进入北京。这一时期的日本移民,还未形成规模,只是零星渗入,但日侨已经开始占据北京外侨人口的多数。1928年北京(平)日本侨民1099人,约占北京(平)全部外侨总人数的42.7%。之后,北平日侨人数波动不大,如1929年1019人,1930年998人,1931年974人。
持续增长期(1931—1937):移民为日本全面侵略做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开始大规模向东北移民,进行殖民统治。同时,日本将侵略目标投向了华北地区,开发华北,“第一,原料供给便利,第二,煤炭供给丰富,第三,是日本向华北移民可以顺利进行”,日本高呼“开发!开发!华北是我们的生命线!华北是帝国生存的基础,我们要开发华北啊!” 为此,日本开始推行“华北政策”,分裂华北的活动日甚一日,华北日侨逐渐增长。
1933年5月,《塘沽协定》签订,华北成为日军的重要“兵站基地”。为达到占领华北的目的,日本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向华北渗透,在华侨民为日本侵略华北做大量准备工作。除满铁在日本当局的指示下在华北进行大规模经济调查外,许多侨民以游历为名,前往华北各地调查华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为日本侵略华北提供可靠情报。据相关档案资料统计,仅1937年1月至4月间,以商人、实业家、会社员、学生身份为掩护,名为游历,实为调查华北的日本人就至少有33批。同时,日本加紧对该地区移民,至1935年4月末华北主要地区日本侨民10086人,到1936年8月末达18962人,1936年末多达21362人,一年多时间增加111.8%。不仅如此,日本移民区域已不再局限于沿海城市和铁路沿线城镇,而是不断深入华北腹地。
北平作为华北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日本人的到来。据当时报道,“平津道上,据人说颇有‘九一八’前南满铁道的‘风味’,天津到北平的火车上‘友邦’人士占了大半”,且“不独火车上如此,你去颐和园、北海、中山公园,那一处的泥地上,不是满印着木屐的痕迹”。尤其是1935年11月25日在日军的唆使下殷汝耕在通县(现通州区,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河北省)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大量日本浪人、商人进入冀东地区,走私、贩毒、刺探情报,1935年4月通县的日本侨民人数为0,1936年8月则达82人,至1937年已达290人。北平的日本侨民也快速增加,北平1935年4月底,日本侨民为1661人,1936年底则为4478人,一年多时间增加1.7倍。北平日本侨民数量不断增加,在华北城市中居第三位,仅次于沿海城市青岛、天津。日本侨民在北平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刺探情报、走私物品、贩卖毒品,破坏北平经济,毒害北平人民,配合日军的侵略,达到侵华目的。
急剧膨胀期(1937—1942):移民配合殖民侵略全面深入
七七事变是日本对华移民的重要转折点。七七事变后,以日军武力侵略为后盾,日本政府实行“奖励移民”政策,宣称“要向河北各省地移日籍10万户至30万户”,之后又将该计划增至“5年移民华北200万户”。大量日本人涌入华北沦陷区。1937年7月,华北日侨共计34492人。到1938年9月,据《新华日报》刊载,华北9个主要城市日本人达82905人,至1939年10月达162150人,一年之间增加79245人。从1940年起,日本多次在华北地区进行“治安强化”运动,一边加强其对华北的殖民统治,一边大量安排日本人移居华北,据日本方面调查,1942年9月,华北日侨408670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日军占领北平后,北平成为华北沦陷区日本移民侵略最重要的地区。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配合日本占领北平的形形色色的日本人“从山海关跨过塘沽、古北口、青岛……各线的火车、轮船,装了千万个穿着木屐的旅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华北的中心北平。据载,沦陷后,“暇时如果你在热闹街上走走,眼中所能看到的是那些穿和服着木屐的日本男女,耳中所能听到的是由东京传播过来的歌曲,就是晨夕的电车上,也是日本学生代替了中国学生往来穿梭着”,北平城内到处充斥着日本人的身影。1937年12月,北平日本侨民1584户,4647人。1938年12月底,达10371户,26072人。1939年12月底,达16672户,45416人。为解决激增人口的居住问题,日伪还划定了西郊“新市区”专供日本侨民居住。
从1940年起,尤其经过1941年3月以后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包括北平在内的华北大城市比较“安定”,给日本人制造一种“安逸感”假象,日本国内鼓动国民到中国“乐园”来劫夺“致富”,加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动飞机空袭日本本土,日本又掀起移民来华的热潮,以北平、天津最为集中。据日方统计,1942年5月底北平日本侨民38519户,106487人,较1938年9月增长3.75倍,较1936年底则增长22.78倍,占当时华北地区日本侨民总数361942人的29.42%,占当时北平外侨总数107789人的98.79%。北平超过青岛、天津,成为华北地区日本侨民最集中的城市。四年间,日本侨民与北平居民的比例由1∶770左右膨胀到1∶30左右。北平日本侨民与日本政府密切结合,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一起参与到北平的殖民统治之中。
增长衰减期(1943—1945):移民侵略逐渐转向颓势
1943年1月,北平日本侨民数量达到峰值109449人。之后,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逐渐转向颓势,日本国内已缺少可移之民,其军队兵源也日益紧张,移民潮逐渐降温。加之,随着日本侵略的南进,在平的部分日本侨民也随之南下。日本侨民在北平的数量增长逐渐放缓,甚至有所减少。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时,北平日本侨民仍有8万余人,比1943年1月高峰时期减少26.91%。
梳理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日本向北平移民是与其侵略政策同步进行的,伴随日本对华侵略的推进,日本向北平移民的群体、数量等也不相同,是其殖民政策的深化和延伸,从中可以窥见日本的殖民侵略本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