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是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内在地交融为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样与道路、理论、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无论道路、理论,还是制度、文化,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理解,都只有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之中,都只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紧密关联之中,才可能更深刻、更透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共同指向性,要求我们在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中,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不能将其人为地割裂开来。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概括而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均属于政治自信的范畴。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同文化认同对于政治认同具有基础性一样,文化自信对于政治自信而言,也具有基础性,是政治认同生成、强化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四个“自信”之间的这种内在结构,启示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的教育,充分运用好文化的资源、发挥好文化的力量,为增进青年一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的是,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增进,各有其特点和规律;文化自信对于政治自信具有基础性,但政治自信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自发生成,如同不经艰辛建构,再坚实的地基上也不可能自己长出高楼大厦一样。这也要求我们,在加强文化自信教育,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打牢文化认同与自信基础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统一中,共同增进青年一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