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以服务型制造引领中国制造创新发展

冯飞:以服务型制造引领中国制造创新发展

▶发展服务型制造,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是有效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和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能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带动价值链整体提升

服务型制造,是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发展服务型制造,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是有效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中国制造2025”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也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路径。

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日前印发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明确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和三年目标任务,并迅速启动了政策宣贯和“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等工作。

以服务化转型引领中国制造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是新常态下精准实施产业政策的新探索,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首先,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动力和压力同步作用。从国内看,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资本投入转向技术进步,即创新驱动。行业特征则表现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从国际看,发达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通过效率提升和服务转型维持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同步创新,才能缩短赶超路径,从跟跑者变成并行者甚至领跑者。二是环境和技术同步具备。我国长期以来持续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方面,已有很好的实践和示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普及,为发展服务型制造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了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方式,催生了平台经济发展,为建立柔性化制造系统和推动产业协同创造了条件。三是供给和需求同步升级。我国从2010年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从制造业的供求关系看,需求结构变化呈现新的特点,从过去新的消费领域横向拓展为主转向既有消费领域纵向升级为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阶段性特征已发生变化,个性化、品牌化、绿色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在供给侧,我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大约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20,制造业附加值率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2,还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在需求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制造业必须更加重视面向客户的研发设计和产品服务等要素投入,将微笑曲线整体抬升,并向高附加值两端延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发展服务型制造也面临三方面主要挑战。一是认识不到位。服务型制造仍是有待探索研究的新领域,对其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能力积累。二是发展不均衡。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已将研发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等作为重要业务,但大部分企业仍只能提供安装或维修等基本服务。三是公共服务不完备。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体系,基础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引导企业对接市场需求、深化产业链协作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