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言传身教的“智慧家长”

做一个言传身教的“智慧家长”

前不久的一天,我们一家到苏州金鸡湖畔游玩。游玩过程中遇到的两个教育孩子的画面,表现出教养在家长的身上是多么地重要。

那天中午,早早地吃完午饭,我们一家人就沿着金鸡湖长堤一路游玩。汗流浃背之际,我们来到了靠近湖边的一处有条椅的地段,不由自主地坐在了条椅上。正在我们休息的时候,忽然听到孩子的哭声,我转过身向湖边看去,一幕场景映入眼帘。

一个30岁左右、带着眼镜的男子用手拎着孩子的双臂,嘴里说着什么,走到湖边,做着向湖里丢的样子,吓得孩子“哇哇”大哭。而孩子的妈妈却好象没有看到一样,坐在条椅上,完全没有阻挡的意思。我的心里不禁一怔,“这妈妈怎么了,孩子哭成那样,也不喝一声丈夫,怎么舍得?”在我一旁的妻子也不解,“怎么这样吓孩子呀?”哭成一团的孩子被爸爸放下后,我们才看清,孩子3岁左右,是个漂亮的小女孩,解放了的她抽泣着走到妈妈的身边,委屈地嘟着小嘴。而孩子的爸爸却在湖边栏杆与湖边石头的间隙处,弯曲着身体,试图从湖里拿什么东西。几经努力,终于拿到了他要拿的东西,原来是一只空矿泉水瓶,年轻男子将从水中捞起的空瓶子丢到一边的垃圾箱内。这时我恍然大悟,刚才孩子将那只空瓶子扔到了湖里,孩子爸才用那种方法吓唬孩子,怪不得她的妈妈那样任凭丈夫对待孩子。我和妻子、女儿目睹了年轻夫妻教育孩子的一幕,深深地为这对年轻人教育孩子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的行为所折服。在我们一家交流感受的时候,看到那个小女孩拿着两张擦眼泪的面纸走到垃圾箱边,将面纸扔到了垃圾箱内。

游玩了一阵以后,头顶上疯狂的太阳,让我们失去了继续游玩下去的兴致,便掉头从原路返回。走到龙腾桥的南侧,一阵嘻笑声吸引了我的目光。

龙腾桥南侧靠近金鸡湖的一边,是一片绿地,湖边有一排垂杨,一群游人在空地上游玩,嘻笑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我看到有两个4、5岁的孩子,头上带着用垂杨柳枝编成的花篮,一个大人的手上也拿了一只花篮。两个孩子追逐着,嘻笑着,也许是小孩头上的花篮编织得不是太紧,在相互的追逐中散开了。这个孩子随手将散开的花篮丢到了湖里。我站在桥上向湖里看去,已经有三四只花篮散落在湖面上。

金鸡湖畔看到的两幅画面,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同样是为人父母的家长,教育孩子所采取的方法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异。那个被爸爸拎着向湖里丢的孩子,她也许会很久地记得爸爸在湖边处罚她的事情——将喝干了水的空瓶子扔到了湖里,却让她受到了爸爸如此对待,这会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重重的一笔:不能将空矿泉水瓶(杂物)扔到湖里,日后她必然会养成不在公共场所乱扔东西的良好习惯。而那两个向湖里扔花篮的孩子,他们不会记得在湖边发生的这一幕,在他们看来,将没用的东西(杂物)扔到湖里,是再正常不过了,一而再地向湖里扔了三四个花篮,没发生什么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也许会有这样的烙印:随手扔东西是很自然的事。

记得媒体曾报道:2013年10月1日,11万人在天安门广场冒雨看升旗,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留下的垃圾,最密集处甚至露不出地面。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2辆清扫车,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用了30分钟才全部清除。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左右。在天安门这样一个庄严的地方观升旗仪式,本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可是国人随手乱扔垃圾的举动实在是让人汗颜。是不知道“随手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表现,还是压根儿就没有保护公共场所环境的习惯使然。回到前方所说到的两个孩子,如果让他们也置身其中,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会是怎样呢?那个被爸爸教训的女孩,她会随手乱扔垃圾吗?而那两个编织花篮的孩子,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有幼教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三到六岁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都会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所有事物懵懵懂懂,成人们的言谈举止是他们最直接的老师,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于我们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则更加明确了在儿童时期加强对孩子教育的意义所在。

811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大人们想画上什么样的图画,就会是什么样的图画。这主要就要看画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心中想画什么样的图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家长是什么样子,教育出的孩子往往就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熏陶的力量,更是耳濡目染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做一个“智慧家长”,让孩子感受文明的滋润,从而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每个做家长努力追求的目标。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儿。”可是,怎么爱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却是摆在我们家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但愿金鸡湖边两个教育孩子的事例,能对我们年轻的家长有所启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