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德海:“改革是人民的事业”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蒋德海:“改革是人民的事业”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是人民的事业”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就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毛泽东也有深刻的表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则。“大包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来一补”等等,许多重大的改革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改革的实践。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回忆说,“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人民是改革的主人。从改革实践来看,人民作为改革的主体还有四个问题亟需深化。

一是抽象的人民主体和具体的人民个体如何一致。人民在改革中理论上是主体,但人民群众作为个体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保护。比如,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今天都承认是人民的创举。但在1978年,农民们却要冒着风险。今天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还有他们为改革不惜坐牢而按下的手印。这时我们就要思考,既然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时候会有此类风险?这些风险是不是合理或正当?

二是有些人的政绩观和“改革是人民的事业”还不协调。为官一任,是不是有政绩,政绩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但有些官员将表面化的政绩、面子工程看做升迁的台阶时,就不惜劳民伤财,重复建设,而对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往往就忽视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基本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改革中就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

三是把“改革是人民的事业”简单等同于“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强调的是人民本身的实践。改革如何搞、向哪里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人民群众民主实践的过程。但我国不少地方的改革仍满足于听听群众意见,很多人把“为民做主”当作民主,群众的参与缺失。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信息不公开,民主的机制流于形式,妨碍实现改革成果的共享。

四是“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和“顶层设计”如何更好地结合。“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改革是人民实践的过程,改革的设计应当尊重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国的改革,总体上却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没有领导的支持,即使是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也难以生存。近年不少地方、领域的改革都在等中央的“顶层设计”,即使有了顶层设计,也不善于结合群众实践推进改革。其实,中央的“顶层设计”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来源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