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颜真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2)

金戈铁马:颜真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2)

摘要:欧阳修评价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意思是,颜真卿是位君子,他的品德和性格,人们初见也许会心生敬畏,然而愈久会觉得愈可爱。颜真卿的人生如书,把刚直忠烈的品格融入了书法之中;他的书如人生,把字的端庄与遒劲化成了处世的性格。这样的书法,让我们钦佩;这样的人生,让我们高山仰止。

粉碎了安禄山的“闪电战”

颜真卿学好书法后,再次出仕,曾在朝中任监察御史,可是他也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不通世事,一味耿直,结果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被贬到平原郡(今山东省德州)任太守。诗人岑参为他送行,不无担心地写道:“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然而,这个地方最可怕的不是气候的恶劣,而是憋着劲准备造反的安禄山。

到任后,颜真卿“废苛政、黜奸小、除奸诡、进忠良”,深得百姓爱戴。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称赞他“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当然,颜真卿对安禄山的野心也心知肚明,悄悄地做起了防范。

颜真卿以防汛为名,修筑城墙、赶制兵器、收揽壮丁,积储粮草。为了避开安禄山的耳目,他每天都是一副文人做派,吟风弄月,甚至还亲自主编了一部研究音韵的著作《韵海镜源》。安禄山派人来检查工作,他在好吃好喝好招待之余,还即兴写了一幅字,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著名碑帖《东方朔画像赞碑》。安禄山笑了,把颜真卿真的当成了一个只知道舞文弄墨的书呆子。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谋反,对唐王朝发动了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叛军所到之处,守令要么开门出迎,要么弃城匿窜,没有敢勇猛地打一场的。没多长时间,叛军就直逼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唐玄宗李隆基束手无策,狼狈不堪,一边仓皇出逃四川,一边哀叹:“河北24郡,难道就没有一位忠臣吗?”

这时候,颜真卿挺身而出,不等皇帝的诏令,誓言讨贼。他辖下3000兵马很快就扩充到万人,并与时任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太守的族兄颜杲(音同稿)卿约定互为犄角,共同抗击叛军。

平原郡久攻不下,安禄山寝食难安,又气又急。攻陷洛阳后,他派段子光带着洛阳留守李憕的首级,前来招降颜真卿:“看到了吧,如果不投降,就是这个下场!”

颜真卿不为所动,冷笑说:“我认识李憕,这并不是他的首级。来人!把这个叛贼给我砍了!”

此举一下子稳定了军心,河北17郡又相继归顺朝廷,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绝燕赵,军威大震。天宝十五年(756年),他指挥联军在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大破叛军,歼敌2万余人。

当时,颜真卿手中并没有精锐的部队,凭借的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但他却打赢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场胜仗,“颜真卿”3个字于是成了一面旗帜,连守在安禄山老巢的嫡系将领刘客奴都派人跟他联络,准备归顺。颜真卿当即派人从水路给他送去了10多万军资,为了坚定刘客奴的信心,他还把自己不到10岁的独子当人质。

河北诸郡的归顺和堂邑之战,截断了叛军和老窝之间的联系,安禄山只好终止进攻潼关,回师河北。颜真卿的这一番举动,为大将郭子仪、哥舒翰等正规军重整军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唐玄宗听到这些消息,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我不了解真卿的为人,他做事竟这样出色!”

在这场关乎唐王朝存亡的战斗中,颜氏一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先后有30多人为国捐躯。在常山战役中,颜真卿的族兄颜杲卿寡不敌众,被敌军俘获。安禄山命人将他押解到洛阳,亲自审问。颜杲卿拒绝投降,安禄山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了他的儿子颜季明的脑袋。颜杲卿大义凛然,痛骂叛军,结果被用铁钩钩断了舌头,依然骂不绝口,最后被残忍地处死。

数年之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地记述此事,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这篇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国仇家恨全部凝聚在了指尖,其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写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让人感受到他当时苍凉悲壮的心情。这幅作品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是唯一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比高下的书法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