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

家书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

摘要: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中国传统家书信札,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愁,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

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中国传统家书信札,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愁,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我们知道,没有一部历史能够涵纳所有的真实,没有一部史书可以囊括全部的细节,而家书内容的丰富性、客观性、私密性和情感性,决定了其不仅能够部分还原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支脉与空隙,而且能够从不同角度袒露尘封已久的个人史、家庭史乃至家族史,有助于后人触碰历史肌理、触摸历史体温、触及历史本质。

我国家书文化发展历程,就书写载体而言,大体经历了结绳而治、尺素竹简、造纸术发明、书写工具定型、互联网递嬗四个阶段。其中,史书记载没有文字的家书即“结绳而治”的实物信,发轫于西周时期,最早的文字家书肇始于秦末汉初,将家书称之为“简”或“牍”,隋唐以前“尺牍”一直是古代家书的代称。秦汉以降,“尺素书”大量涌现,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家书”升级版的最好印证。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文人士子将写就的家书装入鲤鱼形状的函套里,此乃古诗文中以“双鲤”指代家书的由来。除了“鱼”的借喻之外,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等,也在这一阶段用来称作家书。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家书逐渐进入社会底层的寻常百姓家,家书文化也由此步入一个崭新而稳定的漫长历史时段。19世纪上半叶,伴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近代大门,现代邮政业逐渐登陆东方古老国度,电报电话日趋取代纸质信函。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疾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书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传统家书作为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微型档案,大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伦理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因此家书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和符码。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媒介,家书在现代通讯工具出现以前,曾于我国漫长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家人或亲朋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媒介角色,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血缘文化和伦理基因,维系着人间亲情和家国情怀。对于国人而言,家庭是传输与接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第一个实践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家风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家训,家训好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子弟优,子弟优则家业兴,家业兴则天下治。而家训的传承光大既要依靠长辈的耳提面命,也要凭借家长的隔空指点。在中国传统教育形态中,家书是一种重要的家训方法和家教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人生感悟、求知体会等传授给子孙后代,让后人从中汲取成长成才的丰富营养,此类家书流传广布,影响甚巨,比较著名的当属颜氏家训、朱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等,清代的有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十大名人家书,近现代的有胡适家书、鲁迅两地书、闻一多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这些家书慷慨其情,譬喻其理,箴规子弟,泽被后世,其点化、熏陶、规劝、训诫、引领作用历久弥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一生所写家书逾2000封,占其著述总量的十分之一强。梁任公凭借书信表达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引导他们开启心智、陶冶操守,教育他们勤勉笃学、修身养德,尤其是借助书信与儿女们平等公允地探讨政事要津和人生哲学,在乃父的启发诱导下,九个子女均学有所成,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级院士。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